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飛行履歷助攻 搶占太空產業商機

  • 資料發布日期:113-08-29
  • 最後更新日期:113-08-29

文/游雅婷
(工研院產服中心CSE Eco Insight產業分析師)

臺灣「太空國家隊」的成形,匯集了國家太空中心、學研機構以及臺灣廠商的力量,目標是逐步完成「光學遙測衛星、氣象衛星、通訊衛星」三部曲。自1999年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發射以來,臺灣邁出成為衛星製造國的重要一步。隨後,福衛二號、福衛三號、福衛五號、福衛七號及獵風者號相繼完成防災救災、掌握國際關鍵氣象資訊等光學遙測衛星與氣象衛星的任務。首顆B5G通訊衛星也預計於2026年發射。

資料來源:中央社,圖片由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立基地面設備,發展太空通訊及遙測商機

臺灣太空產業的發展,基於我國長期在半導體、光學、材料、精密機械、資通訊等領域的強大基礎,以及在全球太空產業供應鏈中為國際「衛星系統整合商」提供關鍵零組件的實力。加之政府頒布《太空發展法》,並將太空產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臺灣透過產官學界的技術與資金合作,積極推動「國家隊」進軍全球太空產業供應鏈,並獲得一系列政策支持。

在臺灣逐步奠定的太空實力中,以地面設備發展最為強勢,依據2022年臺灣太空產業產值統計,國內已有46家廠商打入國際供應鏈,其中地面設備的產值2,129億元,佔臺灣太空產業總產值2,158億元,約98.7%。關於臺灣未來發展太空產業發展方向,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朱崇惠表示,未來將主導發展遙測與通訊可移動式地面設備,並開發多模多軌衛星服務所需新世代地面設備。

資料來源:國家太空中心、工研院、財訊,台經院整理(2024/1)

低軌衛星及B5G通訊衛星可以提高網路無法普及區域,如高山、海洋、沙漠等地通訊覆蓋率,災害應變緊急通訊以及遠程教育與醫療等情境的解決方案,其中包含射頻/基頻IC、毫米波/相位陣列、系統整合等領域都是國際間正在發展的技術(廖榮皇,2023),臺灣也積極發展相關技術,如鐳洋科技(Rapidtek)專注開發低軌衛星地面接收站與通訊酬載系統陣列天線,具備自動化陣列天線校正演算法,能快速校驗陣列天線特性;創未來(Tron Future)以開發相位陣列(AESA)雷達技術為技術核心,跨足低軌衛星和無人機市場,2023年底中央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共同研製的臺灣首顆寬頻通訊立方衛星「珍珠號」(PEARL)成功發射,即分別與鐳洋及創未來合作,PEARL-1C搭載鐳洋科技、中央大學合作的Ka頻段通訊載荷與中央大學自製的第二代小型電離層探測儀,PEARL-1H則搭載創未來科技的通訊載荷,具備相控陣列天線。

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大學, 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2405

遙測衛星包含光學遙測、雷達遙測、如高解析度成像等技術,可運用於氣象觀測、環境監測與保護、農業與自然資源管理以及國土安全與國防等,光學遙測技術難度在於克服在極端環境條件下運作以及對抗輻射的能力(Infinio Capital, 2024),因此目前多以研究機構投入為主,如國家太空中心福衛五號,攜手研究機構及廠商包含國研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晶片系統設計中心、中山科學研究院、漢翔航空工業、微像、鑫豪等,展現臺灣遙測技術量能、太空級衛星導航接收機(GPSR)亦已具有太空環境運作經驗,後續運用於獵風者號以及福衛八號;另臺灣廠商也積極發展遙測技術,如捷揚航電(Liscotech)在微衛星/立方衛星光學遙測模組領域佔領先地位,除參與福衛八號計畫亦與成功大學協同開發日本的Ten-Koh2號衛星計畫,其光學遙測模組已被使用在20幾顆衛星上。

資料來源:太空產業供應鏈暨網通產業新星飛揚計畫

取得飛行履歷,提升產品競爭優勢

展望臺灣逐步完備的太空實力,飛行履歷(Flight heritage)具重要加值作用。飛行履歷為成功完成太空任務的經驗和數據記錄,須先通過地面端的「太空驗證」,才能取得太空中的「飛行履歷」。產品發射至太空環境中,須面對抗熱、抗震、抗輻射、真空等太空環境的考驗,產品一旦取得飛行履歷可以確保晶片等關鍵零組件在太空環境運作的可靠度與成熟度,即屬於「太空元件」。

取得飛行履歷對於協助產品及系統進行技術驗證、優化與改進以及完整臺灣太空產業整體產業鏈發展具重要性,成功取得飛行履歷的產品價值以及客戶的信任度也會大幅提高。目前臺灣的太空規格產品及系統,已逐步累積飛行履歷,如何成更多的臺灣廠商取得飛行履歷,建議可以透過以下作法:

一、結合國家及產業鏈協作能量,強化臺灣品牌優勢

結合國家政策支持,共同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運用國科會與國家太空中心等提供的計畫研發、科研經費、補助資源建立研發團隊進行技術驗證,如模擬測試和地面試驗,以及與大學和研究單位等學術機構合作,共同研發和驗證太空技術。太空輻射主要包含伽瑪射線、電子、質子與重粒子,國家太空中心在2020年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宜特科技公司、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等輻射測試與分析單位,共同組成「臺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支援國內產學研團隊進行電子元件伽瑪射線與質子輻射測試;2022年則與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所合作,測試重粒子對電子零組件/元件的各種影響。各項抗輻射的檢測與研究,節省臺灣產品送去國外驗測的時間,也強化臺灣太空輻射環境測試能量。

產業鏈協作與資金投入:結合產業鏈資源,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密切合作,共同研發和製造太空技術產品,進行資源整合;以及鏈結企業自主投入資金進行研發,發展臺灣太空產業星鏈。預計2026年陸續發射的2+4顆B5G低軌通訊衛星,將由政府打造前2枚,後4枚由國家太空中心協助民間廠商研製;佳世達投資鐳洋,結合技術研發到量產,共同布局低軌衛星市場;另包含台翔航太、台杉投資也積極佈局投資具潛力之臺灣太空產業廠商。

二、透過產品互補,以及關鍵零組件優勢,吸引國際廠商共同合作:

與國際合作夥伴共同進行太空產品研發及聯合衛星發射,分擔成本和風險,積累飛行履歷,並透過產品互補以及關鍵零組件優勢,取得飛行履歷。如由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推動,並由工研院執行的Taiwan Accelerator Plus(TAcc+)國際太空新創來臺落地培訓計畫,配合全球太空產業發展趨勢,為臺灣的太空產業建立全面的解決方案,招募國際太空新創來臺與臺灣產業共創合作,2023年來臺落地的16家太空新創,澳洲太空新創Hex20致力於提供客製化衛星任務一站式解決方案,與我國太空企業晶泰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互宇向量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晶泰國際科技將提供太陽能電池予Hex20,蒐集太空資料數據,擴大太空市場商機。互宇向量股份有限公司之衛星用光纖陀螺儀也將搭載Hex20於2024年將發射之衛星共同升空,取得飛行履歷(何明豐,2024)。

資料來源:國際太空新創來臺落地培訓計畫

三、提升臺灣整體太空產業形象,逐步建立臺灣太空產業品牌,臺灣國家隊走向國際:

與國際太空機構和企業合作,共同參與國際太空項目,打進國際太空市場,提升產品技術與累積經驗。國際太空新創來臺落地培訓計畫(TAcc+)也將積極與印度、歐洲、日本等國際夥伴如太空相關育成中心、公協會等組織合作,擴張臺灣太空產業前進國際市場網絡,提供與國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

透過以上做法,有助臺灣廠商逐步累積執行和完成太空飛行任務經驗,並在每次飛行任務後全面復盤,以累積的飛行數據優化產品技術流程以及布局產品發展方向,逐步累積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進而以累積的飛行履歷提升臺灣整體太空產業形象,建立臺灣太空產業品牌,逐步推進臺灣國家隊在全球太空產業佔據一席之地,擴展國際太空市場商機。


參考文獻

  1. TAcc+ 網站:https://taccplus.com/
  2. 中央大學網站: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2405
  3. 【探索29-1】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臺大科教中心CASE報科學網站,文章連結http://case.ntu.edu.tw/blog/
  4. 前瞻衛星技術應用與發展:衛星光學遙測技術,文章連結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b0a7e659-3632-452d-889a-b18f78ffc4d6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