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川普新任期下的臺灣經濟與兩岸經貿前景

  • 資料發布日期:113-11-27
  • 最後更新日期:113-11-27

文/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一、前言

此次美國總統大選競爭劇烈,代表共和黨的川普和臨危受命的賀錦麗在選前民意調查拉鋸且互有領先,但出乎意料之外,卻由川普完勝。川普的經濟政策以低稅率、高關稅、少移民、反對綠色新政,對美國經濟會不會形成短多長空,帶來二次通膨,削弱貨幣政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力,值得關切。

川普在選前頻頻放話,認為臺灣搶了美國人的半導體生意,而且應該付「保護費」,同時,國防軍費支出應該在GDP的 10% 左右,對臺灣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在對中國及兩岸經貿上,川普一再強調會延續以往的貿易戰科技戰,美國不會出兵協防臺灣,如果中國「進入臺灣」,美國將對中國課徵150到200%的關稅。

另一方面,川普也表示,一旦選上將取消晶片法案,並以課徵高關稅的作法吸引各國半導體業者前往美國投資。而拜登時代,除了管制AI高階晶片輸出中國之外,最近更針對中國資本投資美國AI、半導體、量子運算等予以禁止。這些政策牽動臺灣經濟及兩岸經濟,值得政府正視,並擬訂相關政策予以因應。

二、川普政策涉及臺灣經濟及兩岸經貿的內容

1.經濟政策

川普提倡「美國優先」,反對「綠色新政」,強調支持製造業、保護美國工人、企業免受國外的衝擊,並提供企業減稅優惠。在「綠色新政」上,他主張提高國內石油、天然氣的生產,以降低能源成本,進而壓低商品、服務的價格。整體而言,川普基本上提出低稅率、高關稅、管制移民等政見。對企業降低稅率、促成資本市場發展、總體經濟的成長;高關稅最主要目的在於降低進口、減少貿易逆差;管制移民則在於減少文化衝突、維持治安,以及避免太多的財政支出,同時可以避免外來移民剝奪本國人的工作機會。再者,撤銷降低藥品成本的規定,有利於美國生技醫藥產品的利潤及研發,但不利於中低收入病患的醫療支出。

2.其他政策

川普對敵對國家與友好國家採取無差別待遇,例如對歐盟、日本及臺灣同樣課徵高額關稅。他甚至認為臺灣搶走了美國人半導體工作的機會。同時,他主張保障臺灣安全,但可能要求臺灣支付美國「保護費」,甚至考慮入股台積電,進而掌控其經營。另一方面,川普對俄羅斯態度友好,可能促使俄烏戰爭提前結束。此外,他或將廢除2022年簽署通過的《降低通膨法案》,並推翻拜登的強力競爭政策。

3.攸關兩岸經貿的政策

川普上臺後,有關兩岸經貿政策的影響大致如下:

(1)對中國輸往美國產品課徵60%關稅,意味著逼外商、臺商表態,加速離開中國,對以出口導向的臺商不利。

(2)針對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的原料、零組件稽查中國的元素,迫使臺灣廠商必須審慎使用中國原料及零組件。

(3)對於以印度、越南、墨西哥投資輸往美國產品,卻未符合自製率規定,透過前述國家洗產地的中國、臺灣、各國廠商,將課徵200%的懲罰性關稅,迫使廠商必須前往美國投資,增加供應鏈成本。

(4)禁止AI高階晶片輸出中國:對人工生成倚重的AI高階晶片管制對大陸出口,輝達最近改以降規晶片供應中國市場。

(5)禁止中國資本投資美國的AI、半導體、量子運算,以避免影響國家安全的高科技外洩:此乃拜登剛推出的政策,預計明年實施,目的在全力防堵中國自美國取得AI、半導體、量子電腦等相關領域技術,以降低對美國科技的威脅。

(6)反對晶片法案,可能以高關稅制裁逼使各國半導體業者前往美國投資:川普認為補助國外晶片廠商在美國生產不會達成晶片自主化的效果,如果課徵高關稅,逼迫各國晶圓廠在美國設廠可以達成群聚效果,有利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7)一旦兩岸發生衝突,美國不會協防臺灣,但會對中國課徵150到200%的進口關稅:此舉將逼使在中國經營的本地企業和外國廠商加速撤出中國市場,尋求其他生產基地。

三、對全球、臺灣經濟及兩岸經貿的影響

本節針對川普政策對全球、臺灣經濟及兩岸經貿的影響整理分析如下:

1.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由於川普對企業降稅、對各國進口課徵高關稅,可能會導致美國經濟短多長空,導致二次通膨、美國債務攀升,進而侵蝕美國長期競爭力,並對全球經濟成長帶來較大的衝擊。同時,導致美國中低收入醫療成本提高,但有利美國醫療產業的發展。再者,川普是生意人,對歐盟、日本、臺灣採取無差別待遇,影響各國和美國結盟的企圖心。

在其他政策上,由於川普和俄羅斯友好,可能影響美國支持烏克蘭的決心。德國、法國對支持烏克蘭的企圖心也有點鬆動。同時,川普若推翻拜登的強力競爭政策,將不利全球淨零排放的推動,也不利市場競爭與創新。

2.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川普執政下,美國經濟可能面臨長期下滑,而臺灣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日益增加,因此可能受到影響。此外,一旦美國股市下跌,因其對臺灣股市具有指標性影響,臺灣股市也將難免受到牽連而下滑。如果美國通膨持續居高不下,利率難以調降,高利率勢必對全球經濟成長造成衝擊。

其次,考量美國可能對臺灣採取高關稅措施,並要求臺灣半導體業加大對美國的投資,我們必須及早做好準備。川普基於地緣政治考量,是否會要求入股台積電?對此,政府及台積電都應提前進行沙盤推演,制定可能的因應對策。

再者,大陸臺商必須思考是否轉移據點以降低生產及供應鏈成本。此外,前往越南、印度、墨西哥投資的臺灣廠商,如在當地生產比重太低,是否會被課徵懲罰性關稅,須審慎注意原產地、自製率等相關規定及川普上臺後的政策走向。

有關川普執政後對全球、臺灣經濟的可能影響,請參見表1。

3.對兩岸經貿的影響

川普政策對未來兩岸經貿的可能影響分析如下:

(1)對AI高階晶片的管制,反而造成中國傾全力發展中低階成熟晶片,並致力發展智慧製造與智慧商務,產生替代臺灣對中國的成熟晶片輸出之外,長期扶持中國本地競爭廠商的情形下,對臺灣半導體成熟製品輸出中國是不利的。

(2)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結果,中國經濟成長率下滑、導致內需不振,影響臺灣半導體成熟製程、電子資訊產品、傳統產業對中國的出口。

(3)美中貿易/科技戰的結果,中國經濟下滑,產業急須升級轉型,透過新三樣:太陽能、鋰電池、電動車以及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的低價傾銷,卻引發全球的貿易制裁,並對臺灣的傳統產業發展帶來很大的衝擊。

(4)在川普可能對中國出口美國產品課高關稅的壓力下,更多陸商出走求生存,中國在產業部分空洞化之下,陷於中低度成長,兩岸經貿、投資依存度可能再下降。同時,陸商供應鏈的移轉,可能在海外市場和臺商供應鏈展開激烈競爭,衝擊臺灣的外銷訂單表現。

4.兩岸政經情勢

未來兩岸局勢可能的演變如下:

(1)中國因為經濟改革狀況不佳,但不致太糟,還可以解決,此一發展對臺灣傳統產業、電子資訊產品的出口有影響,但對兩岸的政治、軍事影響較小。

中國目前正推出大規模振興方案,包括降息、降準、降低房貸利率、針對白色企業增加新的貸款,城中村的改建,以及發行公債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如果經濟情況有所改善,對兩岸經貿有影響,對臺灣軍事、政治影響較小。

(2)不過,一旦中國經濟改革狀況很糟、無法解決,對付臺灣比解決經濟改革問題簡單,很可能就會轉移焦點,對臺灣施加制裁作為。目前,中國經濟情況不佳,泡沫、呆帳量體太大,短期不易根治,一旦經濟改革政策失靈,情況比想像中嚴重,會不會鋌而走險、轉移焦點,值得關切。

四、因應之道

以下我們提出若干因應川普上臺的可能策略:

第一,審時度勢,尋求重啟兩岸對話。川普上位後,臺灣若持續抗中保臺路線,川普可能對臺灣予取予求,包括徵收所謂的「保護費」,無論是軍購還是美國農產品的進口,政府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在「九二共識」之外,應設法找到公約數,重新開啟對話。或者,可以透過三軌(企業、智庫)和二軌(海基會、海協會),降低兩岸可能的衝突風險。

第二,密切觀察川普上臺後的政策發展並提出可能的因應對策。政府的國安團隊應密切關注川普上臺後可能的政策發展,並及早研擬因應方案,以避免屆時措手不及,進而影響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政經布局。

第三,編列更多對美國的預算,透過遊說團體、說客間接影響美國的政策。半導體占臺灣的地位舉足輕重,有任何閃失臺灣可能難以承受。因此,政府應編列更多預算幫半導體廣宣、打通政策通路,並善用遊說團體、說客加強溝通,以確保臺灣半導體在地緣政治下仍可保有目前的競爭力。

第四,利用〈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鞏固臺灣、美國的關係,並藉以影響美國的可能政策。臺美貿易倡議應該是臺灣和美國經貿的談判平臺,甚至透過美國的力量協助臺灣摒除可能的政治侷限、法規制約。因此,憑藉臺灣半導體的實力、AI供應鏈的完整性、對美國的忠誠度,臺美貿易倡議的談判原則應該秉持以下原則:力求對等談判、議題的主動設定、談判路徑的規劃,和ECFA延續互不牴觸、並作為臺灣未來規劃經濟新定位的談判籌碼等,如此才能使民眾有感,並大力支持臺美貿易倡議。

第五,掌握操之在我的部分:

1.推動產業多元化:加強半導體的縱深,往上游的原材料發展,延伸至下游的設備,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及完善產業鏈。其次,加強半導體和其他傳統產業的鏈結,例如晶片可以運用無人機到農業的施肥、灌溉,或利用晶片至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利用晶片發展電動車等,帶動傳統產業提升競爭力,使臺灣的產業更平衡發展(見圖1)。此外,加強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帶動服務業的投資、商業模式創新,為青年的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也使臺灣產業更多樣化,有效降低對半導體過度依賴的風險。

圖1 推動半導體的垂直整合及橫向擴散

2.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及尋求替代市場:根據最近廠商的訪察發現,如果工具機產業往AI、半導體、重電、自動化發展表現比較好。石化工業如果往特用化學、ESG發展,績效也比較令人滿意,意味著傳統產業的升級,往跨領域的方向發展也比較有機會。另一方面,傳統電子業在毛利率偏低的情況下,往醫療器材產業發展,或者是利用既有的技術,結合美學、工藝、設計往電動自行車產業發展,在海外市場都有令人驚艷的表現,這也是產業轉型的積極表現。

此外,除了東南亞市場之外,印度、墨西哥也是值得開發的市場及替代生產基地,但是這兩個國家政府都沒有邦交關係,必須要以大帶小、以商帶工,加上美國政府的協助才能有一番新的局面。這也需要政府比較大格局、長遠的戰略,如果能透過〈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影響美國政府,協助臺灣對印度的談判或許有機會。另外,隨著臺灣在AI的完整產業鏈,成為NVIDIA不可或缺的製造夥伴,臺灣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為全球高科技的運籌樞紐。同時,透過談判籌碼,槓桿資源,吸引各國來臺灣進行高科技投資,強化臺灣在高科技產業的地位。當然,必須要有資金、新的政策工具才能使前述目標可以充分實現。有關心產業、新市場、新定位、新工具的想法,請見圖2。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圖2 新產業/新市場/新定位/新工具

第六,臺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增加,可能引發川普對臺灣用301法案制裁:隨著美中貿易戰及AI產品爆發,臺灣對美國出口由過去的13%上升至將近20%,也累積了龐大的貿易逆差,會不會在川普上臺後,受到貿易制裁值得相關單位提早因應。

第七,傳統產業面臨中國弱化、美中貿易制裁的出口下滑等壓力大增:政府此時應未雨綢繆、晴天儲糧,並投入更多資源,尋求傳統產業的二次升級轉型,否則傳統產業就業人口眾多,勢將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第八,美中貿易戰供應鏈重整,引發China+1、Taiwan+1的海外布局:為避免產業外移導致過內產業空洞化,政府應透過海外駐外單位的協助,建立雙向流動的產業生態系,促進資金、人才與技術的雙向交流,建立國內經濟安全韌性,以有效化解產業空洞化的疑慮。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