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 台商回台投資新契機
- 資料發布日期:108-08-07
- 最後更新日期:108-08-07
文/吳佳勳(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大陸經濟)所副所長)
一、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
自2018年迄今,美中雙方已歷經11輪貿易談判。期間直至今(2019)年5月前夕,兩國一度似有達成共識停打貿易戰之跡象,然而就在全球一片樂觀之際,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卻在5月6日宣布,美方將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美產品關稅,從10% 提高到25%。川普並揚言若談判不順利,不排除將對剩餘的3,250億美元陸貨加徵25% 關稅,一時之間,美中談判情勢急轉直下。
面對川普在談判前夕的強硬作為,中國大陸態度也隨之轉硬,其國務院於2019年6月2日發布「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對近期的中美貿易爭端正式對外表態,批判美國損害全球多邊貿易體制,並指責美方在談判過程中三次「出爾反爾」,致美中貿易磋商嚴重受挫,並強調中方始終保持有原則的合作以及有底線的磋商態度,不畏懼任何壓力,也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對此,美國貿易代表署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和美國財政部隨後亦於6月3日對此發布聯合聲明回應,表示對於中國大陸在貿易談判中推卸責任、怪罪他人的策略感到失望。再次強調美方談判原動力是「改變中國長久以來不公平的貿易行為」,而且自始至終立場保持一致,然而中方白皮書扭曲貿易談判的本質和過程,只想互相推拖責任。
除前述貿易紛爭外,近期雙方在科技戰方面亦打得火熱,中國大陸為回應美方對華為事件的禁令,亦擬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及「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制度」以反制美國。其聲稱:對於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出於非商業目的對中國大陸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嚴重損害中國大陸企業正當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將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一旦被列入,該實體在中國大陸的市場准入、投資、融資都會受到影響。同時根據中國大陸新華社報導指出,中國大陸正研擬根據「國家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由中國大陸發改委研究建立「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制度,一旦生效,部分對美國出口的科技產品將受管制。此舉意味中國大陸可能對美國採取針鋒相對的報復措施。
以上眾多事件顯示近期美中關係持續緊張,雙方領袖於6月底在 G20 峰會進行會晤,然而包括如安盛、瑞銀等集團均研判,美中貿易戰要在G20峰會達成協議的可能性相當低,為讓美中貿易重啟磋商,川普和習近平在20工業國峰會期間見面後,川普同意暫緩實施3000億元的中國大陸商品懲罰性關稅,且指示美國商務部修改禁令,允許華為購買不影響國安的美國高科技設備;北京則同意購買更多美國農產品。美國對中國大陸全面加徵關稅的機率仍然很高。但即使如此,陸方外交人士解讀G20「川習會」之意義,在於雙方釋出續談的善意共識,預期會後將很快重啟談判,並能在一些關鍵分歧能有所進展。後續達成初步協議的關鍵點,很可能落在今年11月智利APEC會議。
二、貿易戰對台灣的可能影響
台灣產業以出口為導向,2018年出口總額約3,359億美元,其中出口中國大陸約占41%、出口美國約占12%。美中貿易戰發生迄今己逾年餘,由許多實際數據證實了貿易戰對全球乃至於對美中兩國的影響,例如中國大陸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間,出口成長速度明顯放緩,部分月份甚至出現負成長,雖然原因未必來自於關稅因素,也可能是受到中國大陸經濟已度過成長巔峰期,即使沒有發生美中貿易爭端,也是處於逐漸下行的狀態。然而美中貿易衝突無疑加重全球景氣的不確定性,造成全球或中國大陸各產業對前景趨於保守,導致相關供應鏈因訂單減少,使營收連帶下滑,和中國大陸供應鏈密切相關的台灣企業也很難倖免。
貿易戰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若根據經濟部5月份對外公布資訊指出:在2,000億美元清單中,我國約有5,700多項貨品受影響,如工具機、自行車、電子、鋼鐵等,從事這些產業的大陸台商會受到直接影響。而間接影響在於貿易戰可能使得中國大陸的出口、投資力道減弱,並對其總體經濟成長造成影響,內需下滑,連帶衝擊台商和我國出口中國大陸市場的產品。但經濟部同時也強調,台灣在這場貿易戰中可能存在兩個機會:一是轉單效應,即對陸出口減少的同時,可能增加對美國或其他地區出口的機會。二是驅動台商回台投資,可望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升級。到6月21日統計為止,鼓勵台商回台投資政策已吸引新台幣3,864億元的投資金額,預計能創造3萬5千個工作機會。
三、美中貿易戰加速供應鏈移轉,凝聚台商回台投資新契機
探究此波吸引台商回台投資風潮,除了貿易戰因素外,也包括了近年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惡化,紅色供應鏈興起;同時,歐、美、日等國推動以智慧工廠、全自動化生產、大數據運用等尖端科技為首的「工業4.0」,使各國產生製造業回流的趨勢,亦強化製造業朝服務化的轉型發展,加速先進經濟體持續深化國內分工,並使全球價值鏈 (Global value chains) 生產長度出現縮短的跡象。
因此近期的美中貿易爭端,只是加速了跨國企業重新思考全球布局策略,從加速「全球化」生產,逐漸轉變成為「在地化」或「區域化」生產。在此趨勢下,台灣電子製造業等許多高度倚賴跨國分工的產業,已然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機會與挑戰,如何在貿易戰下擬定長期布局的市場策略,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2018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顯示,對在陸台商而言,近年在中國大陸遭遇的競爭激烈,且勞動成本持續上升,是在中國大陸經營的最大挑戰。近期在美中貿易摩擦加劇下,亦誘發在陸台商積極回流的趨勢,以達到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同時降低美中貿易戰的直接或間接衝擊。
為此,經濟部在2018年已成立投資台灣事務所(Invest Taiwan),以招商、投資、審查一條鞭的方式,並統籌政府相關資源,整合土地、水電、人力、稅務與資金等政策措施,解決各式投資限制等問題,排除投資障礙,加速台商落實在台投資計畫。檢視早先因應回台投資的產業,較集中於電子資訊產業,以網通廠、伺服器為主;其次則為金屬機電業如自行車、機械業、汽車零組件等。然而隨著美中貿易戰情勢不斷升溫,近期申請回台投資案例也愈趨多元。例如6月底由投資台灣事務所聯審會議公布資料顯示,包括半導體供應鏈業者、隱形眼鏡服務商、農業生技業者等也都在列,且表達在台投資內容以建立研發中心、打造自動化智慧產線、發展綠色科技等高值化製造為規劃,預期將更多元且豐富化台灣產業往更優質方向發展。
此波回台投資契機,政策思維係推動台商擴大在台投資並與「5+2」產業政策緊密結合。政策上以「結合在地產業」、「國內需求支持產業」、「進入國際市場」三大策略,系統性引導資金進入智慧機械、生技醫藥、亞洲・矽谷、綠能科技、國防、循環經濟,以及先進半導體等產業創新領域,力圖以創新帶動經濟,智慧台灣帶動產業升級轉型,透過整合先進產業之供應鏈,著重於能夠提升附加價值、節能及帶動中高階專業人才就業等指標,避免或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汙染之產業,並善用本國創新能耐,吸引國際專利技術大廠參與並設立研發中心,奠定業者未來在各領域先進技術等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持續開發關鍵零組件,如半導體產業,加快轉型研發,掌控高端產業技術,確保產業前景。
與此同時,受到政策推動成效良好激勵,行政院進一步於6月20日宣布將擴大實施「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補助優惠,三大方案包括「歡迎台商回台2.0行動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其中台商回台2.0方案更將貸款總額度一口氣由200億元擴增至5,000億元,更將現有外勞Extra機制由10%調增至15%,協助廠商更容易找到所需勞動力。
根留台灣及中小企業投資方案之相關優惠,現也比照台商回台方案,一樣有著單一窗口、專人專案客製化服務,協助廠商在用地、水電、稅務等需求,亦同樣享有融資優惠措施,貸款額度分別為800億元及200億元,由國發基金及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來支應,除了讓不論在外投資的廠商與本地廠商均能同等享有政策優惠外,期望藉由此波擴大投資效益,加速導引國內企業升級轉型,帶來新一波的產業成長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