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與因應

  • 資料發布日期:109-06-19
  • 最後更新日期:109-06-19

文《張建一》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現況

自去(2019)年12月以來,湖北武漢地區陸續發現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並先後於泰國、日本、韓國出現武漢移入個案,疫情快速擴散至中國其他地區,而台灣亦於2020年1月21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直至2月中旬,港、澳疫情持續升溫,隨後日本及韓國相繼爆發多起確診案例且出現社區傳播現象。

至2月下旬,疫情蔓延至其他國家,特別是往西方國家蔓延態勢愈來愈嚴重,其中伊朗及義大利確診案例增加快速。3月之後,中國疫情逐漸降溫、日韓新增確診病例亦逐漸趨緩,全球疫情重災區轉至歐美國家,亞洲國家出現多起境外移入案例,新冠疫情進入全球大爆發期。由此,WHO於2月12日正式將新冠肺炎正名為COVID-19,並隨著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已於3月中旬將其定性為「全球性流行病」。 新冠疫情擴散,死亡數不斷攀升,各國紛紛祭出鎖國政策,試圖阻止疫情蔓延。

截至5月24日,全球共有188個國家 (地區) 傳出確診案例,病例數破532萬,致死率破6% 。其中,確診病例數以美國最多,達162萬人,其次為巴西37萬人、俄羅斯34萬人、英國25萬人及西班牙23萬人;死亡案例部分,則以美國9.7萬人最多,其次分別為英國3.6萬人、西班牙2.8萬人、法國2.8萬人及巴西2.2萬人。在國內疫情方面,目前確診案例累計441例,死亡案例7例,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疫情較輕微。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可能衝擊

新冠疫情自武漢爆發後,中國各地開始封城封省,全球擔心供應鏈會因此受到影響;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歐美主要先進經濟體,造成全球需求急凍,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由供給面轉向需求面,即使後來中國各地新冠疫情受到控制開始復工,在全球消費需求面大幅減少,人流、物流、金流都受到限縮下,全球經濟開始受到嚴重的衝擊。隨著全球感染人數增加,各研究預測機構亦持續下修2020年全球與各國經濟成長率,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基本上各機構最近且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均會出現衰退,其中又以IHS Markit下修到-5.5%最為悲觀。他們甚至認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會大幅衰退7.3%,由此可知疲情對全球經濟的重創程度。同時,為有效抑制新冠疫情擴散,各國採行各項隔離及封鎖措施,造成人流、物流、金流等流動性困難,衝擊整體社會和經濟各層面活動,對全球政治、經濟、貿易、金融及就業等層面產生巨大衝擊與深遠影響。WTO 甚至於 2020年4月8日也提出警告,假設在最差的情況下,新冠肺炎疫情將使 2020年全球貿易量萎縮32%,如此亦會重創全球新興經濟體。

觀察各主要國家第一季經濟表現,受到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大多數國家採行嚴厲封鎖措施來防止疫情擴散,導致經濟需求幾近停擺,世界四大經濟體(美國、中國、歐洲和日本)今年第一季GDP成長疲弱,美國第一季GDP僅成長0.3%,其他經濟體皆同步呈現衰退。其中以中國大幅萎縮6.8%影響最大、歐元區-3.2%次之,日本則是減少2.0%。儘管近期隨著各地疫情逐漸趨緩,不少國家開始逐步解除封鎖措施,不過在疫情尚未完全受到控制,民眾消費信心仍無法迅速恢復,製造業活動也因為全球需求疲弱與復工後企業擔心是否再次出現疫情爆發,使得整體復工進度緩慢,全球經濟何時落底、何時復甦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

 

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可能衝擊與因應

(一) 對我國總體經濟影響與因應

為降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嚴重衝擊,各國不斷加碼提高財政支出,並祭出空前寬鬆貨幣政策,增加資金流動性,可謂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希望能穩住各國經濟基本盤,以避免陷入供給與需求的惡性循環。為有效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並減緩對國內經濟、社會之衝擊,我國於2020 年2月公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明訂600億元特別預算(簡稱「紓困1.0」)。嗣後為因應疫情加上相關隔離等限制措施,對台灣經濟影響主要反映在民眾消費信心下滑,衝擊內需,以及部分生產斷鏈,加上全球貿易需求驟然減少,不利我國商品出口動能。

然而,至少就目前為上,我國疫情控制遠優於各國,且未封城、未停工停產,整體經濟受疫情衝擊相對輕微。根據主計總處2020年5月28日統計,我國2020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1.59%,穩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亦優於中國大陸、美國等主要國家。主計總處表示若考量目前紓困振興措施,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1.67%。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擴散,今年4月我國公布特別條例修正案(簡稱「紓困2.0」),特別預算加碼至2,100億元。再加上各部會的移緩濟急與基金再加碼共1,400億元,以及融資貸款7,000億元,合計達1兆500億元規模,用於紓困(如提供企業融資協助、營運補貼;提供勞工貸款與失業協助;發放現金補助予勞工、弱勢族群、家庭生計受困者)與振興措施(如規劃發放振興抵用券;辦理人才培訓;協助企業升級轉型與拓展商機),對穩定我國經濟提供關鍵助力。未來若全世界疫情受到有效控制,則台灣必能捷足先登、搶得商機。

(二) 對主要產業的衝擊影響與因應

由於國際疫情快速擴散,各國政府均積極採取紓困和振興相關措施,無論是民眾的消費力道減緩或是產業供應鏈的缺工、斷料之疑慮,皆對國內各大業別造成短期一定程度的影響。

依據經濟部國貿局針對國內重要公協會的訪談彙整,目前疫情對我國各業別的影響程度不一。除了內需受消費需求影響的產業,如零售、餐飲與觀光旅遊面臨重大衝擊外,外銷出口產業的影響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包括因需求減緩造成訂單減少或取消、供應鏈暫時性復工不完全情況、現金周轉不靈或金流斷鏈等狀況。

在各業別影響部分,車輛、機械、電機電子、醫材等業別主要衝擊,在於供應鏈的產線停擺、原物料供應不足、訂單減少等問題。紡織業部分則是受限於全球景氣下滑,消費意願下降,進而影響品牌商下單意願。工具機主要應用在汽車和航太產業,車市部分由於中國大陸復工狀況仍未回復到疫情之前,且歐美疫情升溫,若引發大規模失業,恐影響後續耐久財消費力道,進而影響我國相關工具機的出口銷售。航太產業則是受到國際各國限航停航,預期將會出現需求萎縮的情況。

事實上,經濟部為因應此次疫情的影響,早於今年2月與3月期間相繼召開廠商紓困需求的座談會,以及時瞭解各產業業者的紓困需求。根據業者的說明,在製造業的紓困需求方面,其共通的需求大致上有二:一是為降低斷鏈、斷料風險,希望政府簡化通關程序;二是為防企業資金週轉不足被銀行抽根而倒閉的風險。首先,產業供應鏈與中國較為密切的產業,有可能出現斷鏈、斷料的風險,尤其整車業、自行車產業的風險可能較高,另外台灣PCB產業大約有4~5成在中國大陸加工生產,在大陸工廠的稼動率需要拉高、備料庫存不足的情況,亦可能發生斷鏈的風險。因此,希望政府可簡化通關程序,讓疫情期間發生斷料、斷裂的風險降低。

再者,疫情讓全球海運量(臨時抽單、減班)大幅下降,以及各國實施較嚴格的通關管制,國內廠商對海外客戶預訂的交期違約風險大幅提高,希望政府可協助與海運業者協調加開船班,降低因疫情產生的訂單違約、或未來潛在訂單流失的風險。

其次,在企業資金週轉方面,由於國內廠商資金週轉的風險也普遍存在各產業的製造業廠商,希望政府可提供低利融資貸款,並放寬中小企業申請的條件,加快核貸的效率;另今年營所稅、保留盈餘稅的部分是否有減稅或緩繳的措施,以協助國內企業資金融通週轉。

在服務業的紓困需求方面,國內航空、旅宿業者受到的衝擊最大,尤其國內航空業者大幅減班,已有部分業者實施無薪假,希望政府可以加快落實相關資金融通的紓困措施,資方則在不裁員的前提下與工會協商。在旅宿業者方面,除了希望可提供低利融資貸款來週轉營運資金,政府可協助加強宣導國內旅遊的安全性,提升國人或國際旅客對國內旅遊的信心,讓國內旅遊得以加快復甦。基本上,以上業者的回應在此次紓困方案中均已納入考量。

最後,在內需振興方面,國人期待已久的振興券與國旅安心旅遊補助方案也已經出爐。對於下半年國內內需消費需求與經濟成長的貢獻,將有極大的助益。

 

結論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國內外各機構對全球主要各國或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的預估也不斷進行下修調整,其中國外機構普遍較為悲觀。然而,若以我國主計總處的預估,在紓困振興政策得以落實的情況下,今年經濟成長不僅可保1,並可維持在1.3%~1.8%的成長幅度,此與IMF預估的-4%有相當大的落差。

截至目前,相對其他國家而言,台灣受到疫情直接衝擊的程度較小,政府單位都已盡可能做好因應措施,以降低相關產業所受到的衝擊。例如經濟部提出即時紓困、調整機制、產業升級三大方向的短中長期規劃,以及水電費的折扣優惠等措施,以防止製造產業斷鏈或資金週轉不靈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部努力協調組成的國家隊,在兩個禮拜內完成60條口罩生產線,讓口罩日產能達到千萬,確保口罩價格不被市場哄抬,是目前穩定防疫物資價格的重要關鍵之一。

另外,疾管署即時性的滾動式配套措施,包括對疫情的個案追蹤檢疫、掌控、資訊透明、口罩實名制2.0、機場防治與居家隔離,以及宣導正確防疫觀念及作法,可避免民眾產生恐慌,影響消費者信心及投資意願。交通部與政院協調針對航空業者短期週轉金貸款、針對旅宿業者提出10~20萬的補助措施等,有助於減緩航空業、旅宿業者目前面臨的困境。

展望未來,中國雖已逐漸恢復復工步伐,稍解短期斷鏈缺工的疑慮,然疫情已擴展至歐美國家,且短期尚無減緩跡象,恐影響我國未來因美歐消費力道趨緩所導致的後續產業鏈供應問題,由於我國主要出口產品類別,中間財產品占比約9成,面臨國外因疫情導致需求不振情況,恐連動影響我國出口力道與經濟榮衰。針對未來可能產業影響變化,可持續追蹤歐美疫情的發展,如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的PMI指標變化、失業人數或領失業保險金的變化,及我國廠商接單狀況、國內減班休息人數或大量解僱勞工通報等重要指標,藉以即時掌握規劃疫情期間的因應措施。

另外,以產業結構調整之長期布局而言,面臨美中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的移轉趨勢,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經濟干擾,企業對於未來新設廠址布局或將納入供應鏈風險分散的考量,以避免因疫情導致大規模停工的情況重蹈覆轍。我國應將此次新冠疫情危機視為轉機,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強化落實台商回台投資,積極未來前瞻產業布局,培育高階研發及管理人才;在供應鏈部分則以加速移轉生產基地至新南向工業區,強化與新南向國家的連結,以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民生活與消費型態產生重大改變,然而在病毒擴散及各項管制措施下,巨量資料、AI等數位科技應對疫情的潛力急速爆發,不僅可同時減緩疫情傳播、縮減防疫及封鎖政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將重塑未來新經濟、新世代的可能樣貌。

因應疫情過後的新經濟模式,我國政府應跳脫舊有框架,以前瞻與嶄新思維,推動後疫情時代下的台灣經濟發展對策。

熱門推薦

中共將於5月1日起實施新版保守國家秘密法,政府呼籲國人應更加審慎考慮赴陸風險很可能大幅增加【焦點新訊】

海基會帶領大陸臺商走訪桃園優質企業【最新活動】

臺商如何掌握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的運作機制【精選文章】

從多角化經營到生態休閒:褚雲傑打造湖北最美農場【深度專訪】

大陸臺商退場管道的選擇與風險【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中國大陸新修訂《公司法》及《刑法修正(十二)》對臺商的影響與因應建議【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