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家容談創業 檢測晶片「疫」軍突起
- 資料發布日期:111-11-10
- 最後更新日期:112-01-09

文/蔡敏姿
僅3分鐘就能揪出新冠病毒
一顆如指甲大小般的「電學生物晶片」,成為臺灣抗疫前線的防護盾,該晶片由矽基分子電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最快可在3分鐘內檢測出病毒量極低或無症狀的COVID-19患者,準確率高達95%,為世界首創「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矽基已取得衛福部緊急使用授權(EUA),未來將前進美國、東南亞、中國大陸等醫療市場。
根據WHO全體統計,截至2022年9月底,新冠病毒疫情已造成全世界超過6.21億確診。死者超過655.1萬人。造成大量傳染的原因之一,是確診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測不出來,病患到處活動,造成全球傳染。因此,檢測技術成為這場戰「疫」的前哨戰。
全球疫情未解,生醫科學界都在搶時間對抗COVID-19。矽基分子電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矽基)創辦人、執行長褚家容表示,公司發展與疫情有一段淵源,因為電學晶片是冷門的醫材,技術門檻高、供應鏈建置不易,而分子檢測以醫院方為主,不易進入大眾眼簾。拜疫情之賜,快篩檢測已成為全民皆知的判讀病毒工具,公司的獨門產品才逐漸嶄露頭角。
電學檢測晶片準確度高
矽基攜手中研院、國研院儀科中心跟高雄榮民總醫院,開發出全球首創「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僅需3分鐘,就能揪出病毒,是現有檢驗時間的十分之一不到,目前與高雄榮總、臺大、北醫、成大等醫學界都有合作。
電學檢測為何那麼快?褚家容解釋,這顆生物晶片採用的「電學」檢測原理,不同於PCR、快篩的「光學」檢測方式,後者需等待反應的時間或檢驗設備,都是用眼睛看,看顏色的變化,即為光學,而公司的產品是電學晶片,看的是電流值數據。好比在家中開電燈,一按開關鍵,電燈就亮了,等待反應時間極短,是一樣的概念,電流的傳遞非常快速,尤其公司產品又是奈米元件,短時間就可以看到電流的變化。
所謂的電學生物晶片檢測方式,要先在生物晶片上放上合成的核酸片段,然後將鼻咽喉檢體和晶片放入檢測儀器中,讓混合試劑和檢體的溶液流過該生物晶片,藉由電流變化來檢測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以產品差異來說,電學的靈敏度比快篩高,檢測的準確度等於PCR,時間短,準確率高。此外,Ct值35以下的檢體,陽性一致率為100%,即使感染初期或是無症狀患者,皆能提供準確的檢驗結果。
臺灣半導體產業鏈撐腰
產品的獨特性背後,有著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在撐腰。褚家容說,公司成立於2014年,前四年都在建立生醫晶片產業鏈,創業初期以為臺灣半導體產業、生物檢測都相當成熟,但是真正跨入後才發現,各自成熟是沒有用的,一定要串連起來,做成產業鏈,才能將生醫晶片檢測做好上市。關鍵在於爭取半導體廠商願意量產晶片,生醫晶片不像電動車、3C科技產品的訂單量那麼大,動輒每月上萬片,而公司是新創的生醫晶片,季產約100片晶圓,許多廠商不願理會,所以說服對方願意合作是比較困難的事。
矽基成立時落腳新竹生物醫學園區,2018年搬遷至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2019年完成原型產品,2020年產品開發和臨床前實驗,2021年取得EUA,2022年產品上市。員工有三分之二是研發工程師,重在產品開發。目前產品針對新冠病毒檢測,為中間過渡期,肩負企業社會責任,以現有資源來整合協助對抗疫情,但公司長期應用產品將朝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篩檢為主力。
談起創業之路,褚家容說,八年前她還在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陳啟東老師的實驗室中做研究,亮眼的博士學歷、發表的期刊論文都讓人稱羨。電學檢測當時在學界已經是相當前端的研究,瞄準癌症檢測。不過,她認為研究員最大的心願在於研究的產品能實際應用,不僅止於紙本報告。此外,在2014年,褚家容的表姊罹癌逝世,那三年,她身邊有四位親人離世,其中三位都是因為太晚發現癌症。一連串的因素累積,讓她毅然決然離開待了13年的舒適圈,選擇走向創業之路。
家庭當最強後盾 專心衝刺事業
萬事起頭難,褚家容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踏入商界,要學商業模式、看懂財報,還要會做風險評估。在學界研究階段,電學檢測被視為很前瞻的技術;但當要成為一項實際應用的產品時,投資人就會充滿檢視與質疑,能不能賣的出去?她形容,創業像越級打怪一樣難,一旦擬定計畫後,她就會勇往直前。
有家庭當最強後盾,才能讓褚家容專心衝刺事業。「我的父母沒有阻止就是最大的支持」,褚家容說,原本在公家機關做研究可以安穩的生活,出來創業就是一條冒險之路,但家人沒有責怪,她的丈夫是一名律師,自行執業,也是從零開始,因此更能體諒她,兩人在2018年、2019年生下一雙兒女,她的雙親還幫忙帶兩個孩子。褚家容說,她跟丈夫每天幾乎加班到晚上九、十點,好在有雙親能全力支援,讓她沒有後顧之憂。
皇天不負苦心人,2020年,矽基分子獲得半導體公司蔚華科技的投資,鎖定COVID-19病毒為標的。由於早在2019年矽基的檢測儀器和生物晶片都已經研發完成,因此疫情發生後,迅速合成病毒核酸片段作為生物標記,當年3月就開始檢測,2021年取得EUA。
曾與大陸醫院談合作
未來有考慮去大陸發展嗎?褚家容透露,因緣際會下,由股東牽線,公司有一臺機器在大陸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實驗室裡,因為他長期致力於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希望透過在學界的合作,提升產品,嘗試在呼吸道傳染病上,有更好的應用發展,矽基合作不限區域,全球開放。與鍾南山的研究團隊合作是在臺灣爆發疫情前,純粹以學術研究過去,但後來兩岸深受疫情影響,不了了之。
其實,矽基曾與大陸幾家醫院談合作,但褚家容認為,前進對岸市場需要人帶路,不敢冒進,因為做新市場開發有絕對的難度,目前還是以研究產品為主,先站穩腳步。至於未來在海外的合作模式都一樣,不論前往美國、大陸、東南亞等,技術、平臺在臺灣,應用在國外做,這樣才能快速將應用佈局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矽基尚未去大陸發展,卻已經有山寨版的產品在對岸問世。前一段時間,有大陸業者盜用矽基的產品照片聲稱,用陸廠的設備結合矽基的電學晶片,做出外觀相似的檢測產品,根本是冒牌貨,讓人啼笑皆非。
在海外布局方面,矽基也有搭上政府前進東南亞政策的列車,公司與泰國、越南的合作商洽談中,新南向政策其中一環是臺灣醫療單位前進東南亞國家,並且使用MIT的醫療器材,公司是完全符合,也有配合的代理商來佈局。以此類推,未來若真的要前進大陸市場,也不會過去設點,將技術根留臺灣,找策略合作夥伴、代理商、通路商,進入到海外區域市場。
阿茲海默症、癌症等都能檢測
「我曾扛著這一臺10公斤的檢測機器上飛機,跑去美國找投資人。」褚家容手指著桌上的檢測機器說,正努力跟國外談合作,增加公司估值。國際間同業如羅氏、雅培等未來也可能策略聯盟,臺灣的半導體有很強大的產業鏈,公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從南港搭高鐵40分鐘就到新竹科學園區,但歐美大型公司各個據點距離十萬八千里,相形之下,臺灣半導體產業鏈較佔優勢,且這項產品又是新的半導體應用。
不過,她坦言,公司最終應用的產品還沒測試完畢,但已經著手規劃未來要建立的式樣、產能、產線等,將在近一、兩年打底,樂觀預計兩年後公司營收、產品能見度會大幅度躍進。新創公司也極需要資金,需要天使投資人支持。
電學生物晶片這項新醫材不只能檢測新冠病毒,還能檢測腦部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癌症等,褚家容說,公司晶片的特色在於檢體量再少都能測得到,希望能做到早期癌症檢測,如今普羅大眾都有在做健檢,但早期檢測還是會有測不到的狀況,公司產品可以解決此問題,矽基要幫助人類活得有「尊嚴、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