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一姐 用台灣鏡片透視大陸新視界 —專訪青島銳瞳光學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惠珍
- 資料發布日期:107-07-13
- 最後更新日期:107-11-20
文/耿梓墨
年少時期就毅然決定隻身到青島打拚,短短幾年間,努力拓展人脈、多品牌創意行銷,不但讓來自台灣的鏡片在大陸熱賣,還成為唯一獲得央視肯定的隱形眼鏡通路商。她是青島銳瞳光學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惠珍,一位在中國大陸隱形眼鏡市場戰功彪炳的「隱形一姐」。
于惠珍1982年出生,擁有高學歷,原本是國中教師,也曾在補習班教授鋼琴,她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得多。她受到母親影響甚大,媽媽從小就要求于惠珍用台語交談,說這樣去菜市場買菜比較不會吃虧,這有利於在大陸用台語交談,可以形成獨特的交流語言。
在于惠珍大一、大二時期,她母親就跟她說,未來發展就在中國大陸。由於于家祖籍山東青島,媽媽就建議于惠珍到家鄉,認為有親戚可相互關照。于惠珍當時反問母親「創業失敗怎麼辦?」她媽媽說:「創業失敗就回台教鋼琴就好,創業是補習班學不到的。」
To Be or Not to Be?決定勇闖大陸
「To Be or Not to Be?」讓于惠珍糾結很久,捧鐵飯碗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她就離開杏壇,決定「不務正業」去中國大陸闖一闖。
2007年,她來到大陸白手起家,什麼資源都沒有,很多政策看得到卻拿不到,申請時難如登天,她形容自己猶如闖入叢林的小白兔,不如如何在大陸生存,更遑論創業。當時她手上就只有人民幣20萬元,人民幣10萬元首付買房,人民幣10萬元啟動資金。
于惠珍先在「台商小站」待了半年,認識一些朋友。剛好在偶然緣份下踏入了隱形眼鏡,在這家代理公司待了一年,之後重新創造公司和品牌。她說大陸市場變化得很快,比如像「衛康」現在在大陸已看不到了。
2008年11月于惠珍成立自己的公司,名稱為青島銳瞳光學有限公司,主要服務隱形眼鏡及護理用液,註冊資本300萬美元,也是BENQ在大陸的實體代理商,公司現有11名員工,現在橫跨三個省份,在大陸收購北京同行兩個品牌,目前共有五個品牌。
雖然于惠珍是2007年才到青島,沒有趕上中國大陸第一波改革開放的時機,但是于惠珍說,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起飛,二線、三線城市消費力強勁,人們重視自身外在形象的打理,讓隱形眼鏡成為上班族的生活必需品,加上學生族眼鏡消費市場逐漸蓬勃,都增加中國大陸隱形眼鏡市場的動能。
投入大陸市場,于惠珍仔細評估,發現隱形眼鏡在中國大陸走的是「鋪貨模式」,不但上架費用不能少,而且不同隱形眼鏡通路商有不同的行規,鋪貨鋪得越廣,上架費就愈高。為因應這種特殊市場,于惠珍參與許多飯局,也因為人情逐漸練達,讓銳瞳在中國大陸業務推廣蒸蒸日上。
走多品牌之路 區隔差異性
除了廣結善緣,于惠珍也在品牌行銷策略上費盡心思。她說,雖然發展多品牌可能會分散市場拓銷力度,但是多數通路商都希望自家架上的商品擁有一定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所以銳瞳必須走向多品牌之路,讓銳瞳旗下的另外兩大品牌「朗視明」和「美運」應運而生。
腦筋動得快的于惠珍,為銳瞳旗下五大品牌規畫不同的產品定位,因應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銳瞳」和「朗視明」的品牌產品強調的是以軟性隱形眼鏡的最高製作工藝─全程溼式製程工藝來有效克服光度誤差,並增加透氧性也提升配戴舒適度,有日拋型、半年期與一年期的商品供選擇,而「美森」則主攻年輕一代女性消費者,推出各種以三明治防掉色工藝製作的彩片,滿足消費者「悅己者容」的想望。
于惠珍說她的客戶群都是年輕小女生。隨著大陸經濟發展成長,大陸人愈來愈重視健康意識。她說過去「年拋」賣得最好,「日拋、月拋」賣不動,現在反而「年拋」愈來愈少,改成「短周期」的,一線城市都要「日拋、月拋、半年拋」,她預計「高透氧」隱形眼鏡雖然價位高,有可能在最近二到三年暴增。
在中國大陸打造隱形眼鏡王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于惠珍說,中國大陸有48%的消費者購買隱形眼鏡前不做視力檢查,13%隱形眼鏡使用者把鏡片拿下來後不沖洗鏡片,甚至有19%的人會戴隱形眼鏡過夜,這些都增加消費者使用隱形眼鏡安全上的隱憂。
另一方面,彩色隱形眼鏡的流行,讓市場需求大增,但卻有些不肖商人銷售劣質的鏡片,把價格壓低來吸引消費者。由於隱形眼鏡是醫療器械產品,產品風險程度高,因此中國大陸政府明文規定,必須持有「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才能夠銷售。但是卻有許多商家,明明沒有許可證卻仍堂而皇之地銷售,讓消費者的靈魂之窗承受巨大風險。
對此,于惠珍不但積極宣導隱形眼鏡相關的保養知識,在品質上更是嚴格把關。她援引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的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並改為「質量才是硬道理」。于惠珍說,要成功打進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在經營人脈外,最重要的仍是產品品質。
因此,打從創辦至今,于惠珍一直堅持「自己都不用的產品,絕不上市」的原則,全數產品都來自台灣桃園,用這些台灣製造的優質鏡片在大陸消費者心中留下好印象,希望讓中國大陸消費者也能體驗到舒適和便利。如此堅持,也讓于惠珍得到央視的肯定,被央視網站評選為「網路品牌直通車」,而且還是唯一獲得此殊榮的隱形眼鏡業者。
以青島為中心 幅射台灣優質產品
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市場出類拔萃,于惠珍有自己的一套拓展策略。她說,單一的市場規劃方案無法解決問題,一線、二線城市或東西部差異,都會造成行銷手法的差異。要讓產品能在中國大陸市場開枝散葉,往往需要精準的評估與超強的執行力。
在中國大陸打拚十年多,于惠珍說,創業沒有那麼容易,需要足夠的啟動資金,開始時充滿壓力與挫折,「十個創業有八九個都是失敗,剩下一兩個還在硬撐,難以言喻地辛苦。」她還自嘲說,「台灣人連辦一個信用卡都輸給一個快遞小哥,因為小哥只要身分證就能辦。」
來到青島老鄉也成了她的第二故鄉,于惠珍滿口「青島經」。她說,青島的紅瓦綠樹和碧海藍天美得令人陶醉,政府對外資也採取積極開放的政策,雖然被歸類於二線城市,但是青島的發展機會與潛力卻不輸一線大城,背後的貿易商機不容小覷。
對整個中國大陸眼鏡市場,于惠珍瞭若指掌。她說,台灣的市場規模畢竟還是不夠大,因此只能努力不懈,以青島為中心向外輻射到周圍城市,把品質優良、價格低廉的MIT產品推銷到中國大陸各個角落。
對於想要前進中國大陸的企業,于惠珍認為,在行銷和廣告上花錢絕對不能手軟,特別是自有品牌的廠商,必須增加產品和品牌的曝光率。隱形眼鏡常被視為能夠提升消費者形象與自信,如果能夠找到一位對的代言人吸引消費者注意並帶動銷售,是一個讓產品與品牌加分的好策略。
不過,最強的代言人就是產品本身。如果產品和設計都能夠以消費者為中心,而不只是從老闆的觀點出發,深度考量各地的消費習性與需求,並據以設計出適合的產品調性和行銷策略,如此才能夠讓一個品牌路走得又長又遠。
穩當「隱形一姐」 準備隨時征戰
現在,于惠珍已經在大陸眼鏡市場闖出一片江山,理想是想當「隱形一姐」,她進入市場後來發現所有同行老闆都是男姓,沒有遇到一位女創業家,她笑說自己已穩當「隱形一姐」了。
但是,于惠珍並不因此而自滿,在許多國際大型眼鏡展中,仍然可以看見她穿梭其中的勤奮身影,不管是和經銷商聯絡感情,或是透過參展觀察眼鏡業動態,面對瞬息萬變的中國大陸與全球市場,于惠珍與銳瞳都隨時做好征戰的準備。
于惠珍還為自己設下新目標,就是掙足夠的金錢做「志業」,她最想做跟動物保護有關的事情,她認為人類自己會幫自己講話,但動物不會講話,反而需要更多關照。
于惠珍年少時期時當機立斷,遠離熟悉的台灣到青島打拚,運用自身具備的充沛活力、敏銳觀察力與超強執行力,不但讓寫下自己年輕成功創業的不凡故事,也讓台灣的高品質鏡片能讓大陸人看見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