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中國美國商會《2022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重點評析

  • 資料發布日期:111-06-20
  • 最後更新日期:111-06-20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調查示警,中國大陸境內的外國人因COVID-19措施和封城政策爆發出走潮,58%的商會成員調降了年度營收預測。圖-歐新社

文/鄭至涵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輔佐研究員)

2022年3月4日,中國美國商會聯合普華永道(PwC)發布《2022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The 2022 China Business Climate Survey Report),揭示在中國大陸的美國企業發展現況。調查時間於2021年11月完成,共有353家美企參與調查。本文將從營商績效、商業投資等方面,觀察評析該份報告調查結果。

一、營商績效

(一)多數受訪美企表示2021年在陸業績表現有所成長

大部分受訪美企表示2021年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營收、財務及息稅前利潤率等業績表現有所成長。業務營收方面,超過半數的美企認為其2021年營收將較2020年增加,結束連續兩年下滑趨勢(圖1),其中又以服務業類型的美企最為樂觀。

財務表現方面,雖然尚未回到美中貿易戰及疫情之前的水準,但受訪美企普遍抱持樂觀態度,近60%的美企預期2021年將實現盈利(圖2),尤其是技術和資源行業。另,45%的企業認為其2021年息稅前利潤率(EBIT)將高於2020年,較前一年調查上升16個百分點,回升至2018年水準,主要上升驅動因素是來自整體業務成長。

(二)「新冠肺炎疫情」、「美中關係緊張」將持續影響美企在陸營運

受訪美企對中國大陸的商務環境並非全然樂觀,仍有42%的企業表示在考慮通膨後,其營收將難以達到疫情前水準。同時,肺炎疫情對企業在陸營運的影響依然明顯,受訪美企認為中國大陸嚴格封控措施將持續影響企業營收,尤其是消費性行業。進一步觀察,受訪美企對「疫情影響出行和生產環節」表達出更為明確的負面觀點及不確定性的擔憂,包括全球商務旅行、中籍和外籍雇員往返美中兩國、國際運輸費用成本等均受影響。

另方面,「美中關係緊張」仍是美企在陸市場的首要商業挑戰(表1)。報告認為,美中關係惡化使得外企在陸面臨愈發不利的營商環境,中國大陸也普遍存在對外國尤其是美國的敵意與反感。與前一年相比,受訪美企感到在中國大陸「非常不受歡迎」的比重增加一倍以上(圖3),特別是技術和研發行業,該行業更將「中國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列為其第三、第四位商業挑戰。研判應與中國大陸實施嚴格技術和網路監管措施,或是強調自主創新有意降低進口零組件有關。

在此情勢下,預計2022年美中雙邊關係將保持樂觀的受訪美企,比重較上年下降18個百分點,跌回拜登總統就任前的水準,顯示「拜登效應」(即希望新政府將改變兩國關係走向)已逐漸消失(圖4)。

二、商業投資

(一)中國大陸仍是美企全球投資計畫的重要對象

近五年內持續有60%的美企將中國大陸視為全球範圍內排名前三的投資目的國之一(圖5);有三分之二的受訪美企表示2022年將增加在陸業務投資。對中國大陸成長潛力的樂觀態度,是受訪美企2022年增加投資的關鍵所在,包括「中國大陸市場的戰略優先性」、「預期中國大陸成長速度加快」等。

同時,連續三年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美企都沒有考慮將生產或採購轉移至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圖6),特別是服務行業。

另,在中國大陸政策支持的戰略發展區域中[1],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是美企公認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地區,「接觸客戶/消費者和市場」、「靠近目前業務所在地」是促使投資的關鍵驅動力。不過,受訪美企表示在這些戰略地區也存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法規」、「人才儲備品質」、「重視本地公司多於外企」、「與當地政府代表的關係」等投資障礙。

(二)美企積極應對中國大陸「雙碳」政策

受訪美企表示雖然對中國大陸「雙碳」相關政策落實速度和細則仍有疑問,然大多認知到中國大陸達成目標的決心。因此,高達80%的美企表示其計畫或正採取行動以符合中國大陸「雙碳」政策(圖7)。其中,與全球戰略保持一致、提升品牌價值是受訪美企採取「雙碳」行動的主要驅動因素。

美企「雙碳」行動主要作為是將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應用節能技術、與生態夥伴及供應商合作等(圖8)。不過,實施複雜度、缺乏明確的政策指導、缺乏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是受訪美企「雙碳」行動的主要挑戰(圖9)。

(三)受訪美企對中國大陸投資品質評價有所下降

2021年認為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正在改善的美企占比為四年內最低(圖10),特別是「科技」、「電信-硬體」、「教育」等行業。同時,雖然大多數美企表示2022年將增加在陸業務投資,但多屬中小規模(增加1-10%)。其中,消費行業計畫減少投資的傾向較其他三大類行業明顯;服務行業則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企表示不打算在中國大陸擴大投資(圖11)。超過三分之一(35%)的受訪美企表示2022年減少在陸投資的首要因素是「對中國大陸不確定的政策環境存有顧慮」,尤其是服務行業。

這也是美企轉移產能的首要原因。觀察美企進行產能轉移的主要原因為「對中國大陸不確定的政策環境存有顧慮」、「美中貿易關係緊張」、「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類成本的上升」。亞洲發展中國家/地區(印度、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仍是美企產能轉移的主要對象,但比重有所下降,美國、亞洲已開發國家(韓國、日本、臺灣、澳洲、新加坡等)比重明顯上升(表2)。

調查揭示這種不確定性更多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監管作為,79%的受訪美企表示,中國大陸最近針對壟斷、數據隱私和社會問題的監管行動已對其造成影響。在此情勢下,受訪美企對中國大陸政府進一步向外資開放市場的信心程度下降,47%的企業表示對中國大陸市場會在未來三年內進一步對外資開放感到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的比重,較前一年下降14個百分點。

(四)美企對中國大陸未來兩年市場成長的樂觀度下降

受訪美企預判未來兩年在中國大陸經營前景的樂觀程度,大致呈下降情勢(圖12),其中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和恢復的樂觀情緒明顯下降18個百分點,研判係受中國大陸嚴格的疫情防控政策所致。同時,新冠疫情以外的其他不確定因素,也讓企業擔心中短期內在中國大陸的收益情況,尤其是監管環境惡化,持悲觀看法的美企占比上升16個百分點。

三、結論

此次中國美國商會調查報告顯示,一方面在陸美企2021年經營情況有所改善,但對中國大陸未來營商環境的不確定性預期也在攀升,例如營收、利潤及息稅前利潤率比重預期可望回升,但卻未能完全達到疫情前水準。同時,雖然大部分在陸美企對中國大陸市場機遇保持樂觀態度,但由於中國大陸嚴格的防疫措施、美中關係緊張、監管形勢不明朗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樂觀情緒正不斷消融。

不過,儘管當前美企在陸經營面臨重重挑戰,但對中國大陸市場看好之預期(例如本土消費市場成長及中產階級規模擴大),仍支持著美企在陸發展的決心。總結而言,中國大陸仍是美企優先選擇的重點國家,並將持續加大在中國大陸的投資。

對臺商而言,對於是否赴陸投資或轉移在陸產線,主要考量包括生產資源支應(供應鏈完整程度與群聚效應高低)、生產成本高低(土地、人力、基礎建設)、距離市場遠近、稅務(關稅)高低等。

經濟部投審會《2021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調查年度:2020年)》[2]顯示,在陸臺商雖面臨同業競爭激烈、勞動成本持續上升、內銷市場開拓不易等經營困難,不過也認為中國大陸勞工供應及租稅獎勵誘因優於臺灣。其中,海外投資事業廠商最感興趣為申請「中國大陸政府對產業」之補助,其中又以資訊電子產業最高,故研判看好中國大陸市場發展前景也是臺商持續對陸投資的主要誘因。

中華徵信社指出,2019-2021年我國對中國大陸投資的件數及金額,雖位於2009年以來的低檔區間,但合計近3年投資金額仍達159.42億美元,超過對東協及美國的合計投資金額(152.11億美元),顯示就單一地區的投資來說,中國大陸實位居於臺灣對外投資的首要地位。[3]

然臺商亦須考量中國大陸近期經濟成長趨緩的相關風險。受美國聯準會加息、烏俄戰爭、疫情等因素影響,2022年初以來中國大陸經濟下滑超乎預期,導致達成年度經濟成長目標壓力大增,中國大陸政府為此密集發布一系列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等穩成長政策。

特別是當前中國大陸強硬的清零防疫政策已成為阻礙經濟成長,加劇企業經營不確定性的主因,影響所及包括內需消費不振、物流受阻、供應鏈中斷等問題,其中供應鏈中斷更成為在陸外商、臺商經營的最大隱憂,也使得近期國際機構紛紛下調中國大陸2022年GDP成長預期。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不容樂觀,其經濟下滑產生的外溢效應,特別是對在陸臺商經營及兩岸貿易的衝擊,需高度防範。


熱門推薦

2024探索台灣之美夏令營,將於5月22號11點準時開放報名【焦點新訊】

海基會帶領大陸臺商走訪桃園優質企業【最新活動】

「兩會」後中共最新財經政策解析【精選文章】

從多角化經營到生態休閒:褚雲傑打造湖北最美農場【深度專訪】

大陸臺商退場管道的選擇與風險【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中國大陸新修訂《公司法》及《刑法修正(十二)》對臺商的影響與因應建議【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