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趨緩與爛尾樓風暴
- 資料發布日期:111-08-23
- 最後更新日期:111-09-01

◆文/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
在歷經房地產開發商債務違約風暴、上海防疫清零的封城措施、城市與村鎮銀行的擠兌風暴與爛尾樓風暴後,中國大陸經濟要達到其原先規劃的全年成長率5.5%的目標已愈來愈遠。若再考慮烏俄戰爭與全球物價上漲對於各國經濟的衝擊,身為世界重要生產工廠的中國大陸所面臨的經濟挑戰將比其他國家更為艱難。
中國大陸經濟的現況與未來預測
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在今年6月7日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9%,遠低於2022年1月預測的4.1%。國際貨幣基金(IMF) 2022年7月26日發布「全球經濟展望更新報告」,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2%,低於2022年4月預測的3.6%,其主要原因為全球通膨高於預期、中俄經濟下滑及俄烏戰爭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使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除了烏俄戰爭對全球經濟的負向影響外,全球面臨高通貨膨脹的問題是經濟研究機構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期的主因。
在所得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持續上漲時,消費者對於必需品的支出增加,將會對其在非必需品的支出產生排擠效果,亦即,非必需品的購買量將會大幅降低,廠商的生產活動也會減緩。這對於身為世界出口大國的中國大陸而言,其出口所面臨的衝擊必然最大。當中國大陸出口減少時,出口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將隨之消失,中國大陸的內需消費也會因此減少,進而造成經濟的衰退。若再考慮上海3月以來的封城措施,中國大陸經濟進一步下滑並不意外,上述的推論可以在國際貨幣基金與亞洲開發銀行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最新預測數據得到驗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7月26日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最新預測顯示,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由4月預估的4.4%大幅下修為3.3%,亞洲開發銀行8月21日發表今年的經濟預測顯示,亞洲開發中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預測由4月預估成長5.2%調降為4.6%,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則由5%下修為4%,臺灣與韓國則分別為3.8%與2.6%。
法國巴黎銀行在8月11日對中國大陸經濟的最新報告顯示,雖然中國大陸6月經濟迅速復甦,但5.5%的目標愈來愈遙不可及;在上半年中國大陸GDP成長率為2.5%的情況下,下半年必須實現8%以上的成長率,才能達到全年GDP成長5.5%的目標。除了國際貨幣基金、亞洲開發銀行與法國巴黎銀行外,世界銀行、經濟學人、以及高盛與野村等智庫或投資機構均顯著下修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主因在於上海的防疫清零政策對中國大陸經濟造成的傷害。
如前文所述,出口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出口部門也創造了龐大的就業機會,一旦中國大陸出口因全球需求減少而衰退,出口與消費的動能均會大幅降低,同時,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廠商的投資誘因也會降低,唯二可以帶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動能僅剩下政府支出與國有企業的投資。然而,在斯里蘭卡破產後,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將面臨「一帶一路」計畫資金無法收回的困境,因此中國大陸今年要達成全年經濟成長5.5%的目標,恐僅能依賴政府擴大財政支出了。
從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危機到爛尾樓風暴
事實上,今年3月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閉幕會後記者會上已經表示,今年各種複雜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實現5.5%經濟成長率目標不易。在上海封城之前,面對全球央行開始關注通貨膨脹的問題並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時,中國大陸仍持續採取絕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這表示對中國大陸來說,增加金融流動性來維持經濟的穩定,遠比控制國內物價重要。
此次各國面對的通貨膨脹有很大的比重來自於原物料與能源等全球性的物價上漲,因此,中國大陸面對物價上漲的壓力並不亞於其他國家。然而,中國政府要犧牲國內物價穩定來換取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顯示其內部經濟有比物價更重要的問題需要政策介入,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違約、銀行擠兌與爛尾樓問題都是中國大陸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重要原因。
房地產開發商債務違約與爛尾樓風暴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的影響是高度相關的。前者主要來自於大型地產開發商的經營不善或資金周轉失靈,若這些開發商可以藉由降價求售房地產來取得資金償還負債,則其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的傷害應可以控制。然而,若這些房地產開發商因為債務無法履約償還並影響其房屋的興建時,將使得已繳納貸款的購屋者面臨無房可住,承做房貸的銀行也面臨債務無法順利收回的困境,這將使已經持續下滑的中國大陸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這就是為何江西省的「爛尾樓」所有權人停貸抗議風暴會再度受到全球矚目的重要原因。
雖然河南省鄭州市日前推出「鄭州市房地產紓困基金設立運作方案」,由中心城市基金下設專門的地產紓困基金,規模暫定人民幣100億元(約新臺幣440億元),中國華融與陽光集團簽署「紓困重組框架協議」,資產管理公司(AMC)正式進場紓困地產行業,但是,上述做法是否可以協助解決房地產債務問題仍需觀察,因為當經濟成長的不確定因素增加時,一旦廠商與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悲觀,政府政策的影響效果往往會大幅降低。
不能輕忽爛尾樓風暴對臺灣的影響
爛尾樓風暴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多家房企因欠缺資金等因素停工,預購的屋主無法長期承受房貸與房租的雙重壓力,且擔心未能如期交屋,不惜犧牲銀行的信用也要停繳房貸,引發一波停貸潮,對銀行造成大量呆帳,最終恐衝擊中國大陸金融系統穩定。為此,我國金管會銀行局在7月19日表示,目前調查國銀在中國大陸的分行與子行,都沒有對上述爛尾樓事件有授信曝險。然而,房地產市場的授信除了消費者購屋貸款的授信外,房地產供應商對於工具設備也可能向銀行或金融租賃業者進行融資,而金融租賃業者的資金大多來自銀行,即我國銀行可能面臨爛尾樓的間接曝險而非直接曝險,因此,除了消費者購物貸款外,金管會也應注意金融租賃業者與其他中小型房地產相關產業的融資行為,才可以確認我國金融業所面對的中國大陸爛尾樓之金融曝險高低。
雖然全球主要經濟預測機構持續下修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但過去也常有因為民間債務違約而看壞中國經濟的說法,這些疑慮並未成真。然而,與過去不同的是,香港反送中運動後,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的看法已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對於中國大陸科技管制所誘發的全球供應鏈移轉以及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對中國大陸經濟的衝擊,加上中國政府對市場制度與誘因制度的破壞,都是中國大陸過去沒有發生的。雖然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與民主國家完全不同,不能用西方的市場經濟評論中國大陸的國家資本主義運作,但是,中國大陸經濟的成長是來自於市場機制的運作與美歐大國的信任所致,若這兩個因素都不存在了,我們合理預期,中國大陸經濟一定與5.5%的目標成長率有很大落差。
延伸閱讀
⏩解讀中國大陸封控後的救市政策/王國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中國美國商會《2022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重點評析/鄭至涵(中經院輔佐研究員)
⏩中國大陸經濟情勢與臺商機遇及挑戰/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