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中國大陸『全國兩會』兩岸經貿面向觀察

  • 資料發布日期:112-04-10
  • 最後更新日期:112-08-28
2023 年 3 月 4 日,在中國大陸北京舉行的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開幕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出現在鬧區螢幕上。他在會中獲通過接替李克強,成為第8任國務院總理。圖/歐新社

文/鄭至涵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輔佐研究員

中國大陸2023年全國兩會(政協、人大)已於3月中旬落幕,會議期間明確了中國大陸新一屆中央行政機關人事名單、中央與國務院機構改革內容以及未來1年的經濟工作重點方向。其中,揭露2023年重點經濟工作(成長目標、發展途徑與產業政策方向)及涉臺論述等內容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1],備受外界關注。本文將聚焦該報告,掌握中國大陸2023年重點經濟方向及相關對臺方針,進而觀察其對兩岸經貿影響。

一、經濟工作重點在於促進經濟成長,提振市場信心

2023年中國大陸將全力推動經濟從疫情模式重回市場經濟模式。因此,報告對經濟工作定調積極,要為企業投資營造信心,從產業、民企、外資等面向多舉措促進經濟成長。

報告首重擴大國內需求,強調促進消費和擴大有效投資。未來中國大陸促消費的重點領域將是綠色家電、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餐飲、住宿、娛樂、養老等服務消費以及住房改善等。基礎建設仍將是政府激勵提振民間投資活力與信心帶動總體需求復甦的主要投資方向,報告指出將透過發行地方專項債、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與城市更新行動,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鏈項目建設。

另,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自主可控、數位經濟」是發展重點。報告強調要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研判中國大陸將持續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同時,數位經濟也是重點發展方向,2023年2月中國大陸發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顯示促進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位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將成為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新的重要成長點。

二、對臺論述趨向溫和,強調「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報告中有關對臺工作論述指出,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共創復興偉業」。

這些內容大體是「二十大」報告的延續與濃縮,與中共一貫論述符合。不過,此次報告刻意淡化強硬的政治用語,包括刪除「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與外部勢力干涉」,重回「堅定反獨促統」等相對溫和的舊有論調。同時,提高對兩岸交流與對臺統戰積極性,新增「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臺灣民眾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等論述。此或與在美中爭端及疫情後經濟有待復甦等內外風險夾擊下,中國大陸意欲穩定臺海情勢,逐步恢復經貿交流、合作的政策方向有關。

三、中國大陸商務部:加強兩岸產業貿易合作及相關經貿政策支持

中國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3月5日參加臺灣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未來將從三大方向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深入發展,助力臺商更好融入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包括:

(一)深化兩岸貿易合作。進一步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和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訂貨會等重點平台,協助臺商開拓中國大陸市場。

(二)促進兩岸產業合作。指導福建自貿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臺商投資聚集區,進一步擴大對臺「先行先試」,提供臺商提供全方位的精準服務,並鼓勵臺商多利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方關稅及原產地規則優惠。

(三)加強經貿政策支持,促進兩岸經貿健康發展。

王文濤以商務部長身分宣布前述對臺訊息,顯示中國大陸2023年很可能加大力道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也反映出在中國大陸新一輪促經濟政策引導下,未來對臺引資或將更加集中在產業升級與內需消費等範疇。

四、對臺商及兩岸經貿可能影響

(一)臺商投資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意願可能提升

報告提出的擴大內需、加快產業成長、更積極吸引外資等政策,以及對強化兩岸經貿合作的相關論述,疊加對陸方經濟提早復甦的預期,可能導致臺商投資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意願提升。例如報告強調要推動生活服務消費,可能會帶動臺商申請個體工商戶的意願。許多臺商、臺灣民眾認為相較於設立公司,個體工商戶申辦只需1人,沒有註冊資金要求,納稅額也小,適合小規模創業,有助於降低赴陸創業門檻,適應當地市場環境,符合臺灣青年與基層臺商需求。[2]

在此情勢下,臺商符合中國大陸擴大內需消費市場所需產業,會更傾向強化其在陸投資布局的趨勢將顯。然而內需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多是不涉及國安等敏感議題的產業,我政府不宜忽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對相關產業資金、人才及技術等磁吸效應可能擴大等情事的動態發展,建議未來須多加掌握服務業赴陸投資情勢。

另,當前中國大陸仍存在需求疲弱問題,導致消費景氣復甦也存在不確定性。在2022年經濟成長3%低基期效應,加上疫情解封激勵經濟復甦,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成長目標設定仍然謹慎,設定為「5%左右」,較2022年目標下調0.5個百分點,凸顯其經濟成長存在較大壓力,特別是就業困難與出口疲弱問題。有鑒於此,臺商投資其內需產業前需考量中國大陸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的風險。

(二)中國大陸持續追求科技與產業自主,將對臺商及兩岸經貿形成競爭壓力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產業政策內容仍持續高度關注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包括5G、AI、晶片、機器人和智慧製造等技術創新,並將其置於國家發展的核心。近年來中國大陸持續調整國企與民企的發展方針,賦予相應責任以符合發展需求。例如國有經濟成為引領經濟發展與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戰略、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角色;民營經濟則被賦予維護經濟平穩發展、提供創新活力的任務,例如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研究。

此次報告針對科技政策方向,提出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組織作用;支持和突顯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團隊培養支持力道。同時,今年全國兩會產業界代表名單大多是來自AI、雲端運算、半導體和其他硬體戰略領域的企業家與研究人員,顯示中國大陸試圖將政府政策與企業利益相結合,透過擁有技術知識的企業參與相關政策的制定,加快技術創新與應用。

未來中國大陸將更傾向扶持民企,特別是本地企業,導致其國內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對從事外貿、傳產或低附加價值、技術門檻不高的臺商而言,將面臨轉型升級或產線轉移的壓力。同時,中國大陸廠商的供應鏈將傾向進口替代,更多使用國產品做為中間投入,影響所及,不但衝擊未來我國對陸出口貿易,在陸臺商的經營也將受中國大陸製品排擠和替代,加深我國臺商在陸競爭壓力,也壓縮臺商在陸發展空間。

不過,對具備技術且有意參與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發展的臺商而言,中國大陸相關企業扶持的機會(例如「專精特新」政策),或為其帶來提升競爭優勢並提高經營獲利的吸引力。但臺商也需思考相應風險,一旦加速融入中國大陸在地供應鏈,未必有利臺商營運自由度,尤其是美中未來仍將在中低階成熟產品繼續維持往來,但在高階、先進製程部分將「精準脫鉤」,在半導體或特定領域為「隱形冠軍」且與中國大陸市場連結較深的臺商,可能面臨左右為難的局面。


[1]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人民網,2023年3月15日。

[2]國臺辦新聞發布會輯錄(2022-03-30)」,中臺辦、國臺辦,2022年3月30日。

熱門推薦

海基會馬祖服務中心揭牌 羅文嘉:軍演是恐嚇威脅對和平只有傷害【焦點新訊】

海基會邀請大陸臺商代表參加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3年國慶大會【最新活動】

Green + Smart 經濟部產發署助攻製造業低碳轉型【精選文章】

做好比做大更重要 葛望平盼發揮綠色影響力【深度專訪】

企業AI人工智慧的管理及法遵趨勢【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中國大陸近期查稅作為對臺商的影響【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