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來臨 跨領域需求及市場人才趨勢分析
- 資料發布日期:112-05-22
- 最後更新日期:112-07-03

文/林奇葳
1111人力銀行高階獵才中心/愛客獵有限公司總經理
近年來,「AI同事」已正式進入職場,從零售物流、金融服務、自動駕駛、機器人等,處處可見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隨著ChatGPT的推出,各類生成式AI席捲全球,繪圖、翻譯、撰寫論文及編寫程式等無所不能的形象,引發新一波的「AI焦慮」。
IBM執行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受訪時談到,在AI技術逐漸成為許多企業應用資源的趨勢下,預測5年內30%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自動化取代。透過機器學習技術的加持,AI持續演進,機械性、重複性、例行性及高度結構化的工作走向自動化,許多第一線員工的工作權勢必受到威脅。如何善用AI技術為自身職場轉型,格外重要。
AI強化深度學習 知識型工作者拉警報
自1956年起,人工智慧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60 餘年來掀起了 3 次人工智慧浪潮。OpenAI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學習技術開發的ChatGPT,可用於自動文字生成、自動提問、自動摘要等多類型任務,自2022年底開放註冊後立即獲得全球性的迴響。微軟更宣布將新一代AI強大功能導入到office軟體,開啟全新文書處理工作模式。
與ChatGPT類似的生成式AI,通過機器學習模型研究歷史數據、深度學習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生成品,可能是一段文字、一張圖像、一個音訊,讓我們意識到人工智慧可執行一些「非例行性」的工作。這衝擊到過去AI不會取代知識型工作的理論,程式設計師、資料分析員、記者、美編設計甚至律師等工作者,都拉起被AI搶走飯碗的警報。
但AI對人類來說,不外乎「取代」與「輔助」兩種思維。到底是被動認命地遭取代,還是主動積極將AI轉化成為輔助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利器,全看自己的態度與規劃而定。
填補勞動力缺口 未來人才重新定義
現今每周都有生成式AI的新功能出現,不論文書軟體或是會議使用的Teams、Google Meet等工具,可預見生成式AI將會融入大部分的白領職場,企業也可能配合調整現有的人員配置,增加AI技術相關應用的部署與開發。根據數據統計,生成式AI將會在全球淘汰多達3億個工作崗位,影響現有的工作崗位至少19%,未來職場上,每4~5位同事中就有一位生成式「AI同事」,該用甚麼心態跟它相處,將是未來每個企業、員工都要面臨的課題。
高效率的「AI同事」加入職場其實並非壞事,尤其現今面臨到的勞動力缺口問題,其可為企業帶來更大的轉變與幫助。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2010 年 2018 年間,但凡使用AI技術的公司,整體受雇員工數不增反降,節省人力成本達10~15%。此外,研究顯示,生成式AI至少提升工作者10%的效率,AI工具的導入能替企業降低成本並提高生產力,工作者也就可以從繁雜的文書工作轉移到其他焦點。
面對職場轉變,不論新鮮人、在職者或轉職者,都應該盡快做好充足準備,尤其隨時關注AI技術所帶動的職務變化,因為科技不斷演進,任何工作都可能會導入AI工具的應用。當然追隨技術發展的熱門職缺也是一種選擇,如機器學習、資料標註、演算法、軟體設計、雲端工程、資料學家、AI專案經理等職缺。
值得一提的是,時下出現的新興職缺「AI溝通師」、「AI詠唱師」,正突顯出非程式專業人員也能發揮跨學科的創新效益。從遊戲公司到電子零件供應商都發布了「AI溝通師」相關職缺,美國商業雜誌《Fortune》指出,9成的企業領導人表示,擁有有操作ChatGPT的經驗,是一項加分優勢,甚至Scale AI、Anthropic等國外AI新創,都願支付上千萬年薪招募「AI溝通師」。
未來人才的定義也許是「使用AI的熟稔度」,面對AI相關專業技術,我們可以透過各種線上教學資源進行補強,「會使用AI的人」將取代「不會使用AI的人」,建議應建立長期性的終身學習計畫,並以「利用」與「協作」的心態操作AI工具,才能在持續變動的AI時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跨維度思維 打造跨領域職涯策略
生成式AI蓬勃發展,令許多國家措手不及,其技術演變與所衍生的風險,將對人類社會造成結構性衝擊。台灣先前推動的「AI 1.0計畫」(2018-2022年),建構AI相關的人才培育、技術、法規等基礎工程,今年啟動AI2.0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卓越中心(Taiwan AI Center of Excellence,簡稱AICoE),做為跨部會整合及國際合作的平台。根據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調查,目前仍有7成台灣企業尚未啟動AI應用,其中更出現極大的產業發展落差,ICT產業相對發展較快,而製造業或零售貿易服務業則相對落後,超過半數都還僅是釐清AI的用途。
當人工智慧不再僅是特定專業人士才能討論的技術,成為親近性極高、門檻更低的應用工具,各行各業都開始思考如何將AI整合進日常工作。身處AI、物聯網及機器人等不同應用加乘的複合型時代,唯有具備跨維度的思維,同時充份發揮人類獨有的理解力、溝通力、協作力、創作力及人文素養,才能在這樣的時代中找到立基點。
除此之外,跨領域的職場新趨勢,同時也是避免被AI取代的最佳策略之一,更是今後規劃長遠穩定職涯的可行發展模式。相較過去工作模式,要求專業化、解決單一功能化任務時代,現今企業更需要連結不同領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系統性思考以協助企業解決問題。
跨領域人才的重點並不是他所能跨領域的數量,而是著重在不同專業領域的交叉連結與融合。換言之,一個具備戰力的跨域工作者,必須有能力根據不同的組織任務、問題情境,調整解決問題的工具。跨領域人才大致分T型、π型及H型三種。T型是指兼具縱向專業技能硬實力與橫向跨領域協同溝通軟實力的人才;當前市場上十分搶手的π型是指擁有跨領域雙重專長與視野的人才;至於H型是指能在自身專業與他人專業之間建立強力連結與溝通的人才。
職場AI洪流 人才培育3面向
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工作者無論為了適應還是創造,都需要藉由學習得到繼續前進的動力。面對AI時期的洪流,學習曲線規劃更不該再僅侷限於STEM領域(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工作者。
針對不同族群提出相應建議如下:還在念書的族群,應檢視自己對本科是否有熱情跟喜好,培養專業之餘,了解AI工具如何運用在專業領域,以及哪些知識可先具備。若是目標瞄準科技產業,就必須了解AI背後的數據訓練,未來在管理資料、應用場域才能讓自己的工具和別人不一樣。
若是已在職場耕耘的工作者,要將AI當成技能的一部分,與其「被AI取代」的恐懼支配,不如擁抱AI技術,發揮「10萬個為什麼」精神,摸索AI工具、發想可應用到工作的地方,說不定還能發現下一個AI應用的開發商機。最後,如果是企業經營者,則需要多維度的檢視,尤其許多數企業都已有一定的數位化程度,累積AI應用中基礎的數據資料,下一步就是找到企業導入AI的誘因,並鼓勵現有人力學習AI相關的高階專業能力,將其應用在職務中,讓AI成為助力而非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