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解析近期中國大陸挺民企政策

  • 資料發布日期:113-01-02
  • 最後更新日期:113-04-19
圖/unsplash

文/王國臣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壹、近期中國大陸挺民企政策

自2023年7月以降,中國大陸連續頒布12項挺民企政策,並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希冀提振私人投資。政策重點有四:一是改善營商環境,含括擴大市場准入、消除行政壁壘,以及保障智慧財產權;尤其是,北京當局將側重清理,各級政府拖欠中小企業的款項,構建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

二是科技創新,聚焦工業軟體、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基因與細胞醫療、新型儲能與綠色低碳,以及平臺與數位經濟,以期提升民營企業在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三是人才保障。中國大陸將鋪設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並繼續實施階段性調降失業與工傷保險費率,減輕勞動成本。

最後是融資支持。中國大陸將完善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政策,並暢通上市與舉債融資渠道,鼓勵發行不動產投資信託(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s)。北京當局尚強化財政獎勵與補貼,疊加擴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臺灣稱為民間參與公共建設(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拓寬民營企業投資標的。(見表1)

中國大陸自8月起啟動新一波減稅降費;其中12項涉及民營企業,含括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率降至20%,以及減半徵收個人所得稅與其餘稅目。此外,創業投資企業、天使投資、重點群體創業,以及新購設備與器具,還可額外抵扣所得稅。上述政策持續至2027年底。(見表2)

近期中國大陸挺民企政策的收效甚微。2023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應收帳款年增11.4%,較前4個月減緩3.3個百分點,惟連續42個月兩位數成長。龐大的資金積壓,削減企業擴張產能的意願。存貨年增率由2021年9月的19.9%,驟降至2023年10月的3.0%。

更嚴峻的是,全球升息壓抑消費需求。前11個月,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出口18,98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衰退(年減)2.2%,連續5個月負成長。惟可能受到挺民企政策的刺激,進口年增1.2%,且第4個月回升;增購設備與原物料,或可提振後續出口動能。(見圖1)

影響所及,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連續17個月負成長。虧損年增率亦連續22個月兩位數成長。受到基期效應的影響,前10個月實現利潤年減16.4%,較6月谷底收斂16.9個百分點;虧損年增7.9%,較5月高峰減緩22.9個百分點。至於挺民企政策對營收改善的助益,尚有待觀察。

與之相關的是,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家數年增率,由2021年2月的21.7%,銳減到2023年10月的7.3%。民營工業工業增加值年增率,亦由2021年的10.2%,降至2022年的2.9%,再降至2023年前11個月的2.8%。綜言之,民營企業的持續退場,恐抑制後續工業增加值的成長。(見圖2)

經營艱困更削減投資動能。前11個月,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年減0.5%,連續7個月負成長,直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衰退紀錄(9個月)。同期,民營企業淨償債1,743億人民幣,連續3年都為償債大於舉債。惟近兩個月,民營企業淨舉債369億人民幣,背離季節效應,或為挺民企政策的加持。(見圖3)

參、近期中國大陸挺民企政策效果的影響因素

中國大陸挺民企政策成效雖有待追蹤觀察,但預期短多長空。理由有三:一是新意有限。如表4所示,國務院於2018年11月已制訂《關於實施進一步支援和服務民營經濟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開展减税降費、改善營商環境與加大金融支持。隔年,國務院再強調,建立清理拖欠帳的長效機制。

其次,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側重「脫虛向實」,並厲行網路反壟斷與「房住不炒」,嚴重衝擊民營企業為眾的兩大行業。如圖4所示,網路零售年增率由2018年2月的37.3%,驟降至2023年前11個月的11.0%。房地產投資更連續19個月負成長,銷售亦於2023年7月起再度陷入衰退區間。

最後,中國大陸經濟戰略與挺民企政策多有扞格。例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新增產業體系兩項新支柱──航空航太與海洋裝備,皆非民營企業能力所及。此亦凸顯:習近平青睞軍工企業,希冀藉此推動新型舉國體制,形塑為政學研產用的創新生態系,攻克關鍵技術。

共同富裕與三次分配,亦增添在陸營商的不確定性。一次分配是工資,故浙江已實施收入十年倍增計畫。二次分配為政府的再分配,舉凡税收、非稅收入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尤以關注贈與稅與房地產稅的開徵。三次分配為慈善捐贈。例如:阿里巴巴與騰訊相繼捐贈1,000億人民幣,用於振興鄉村。

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對民營企業的監控。北京當局藉由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與黃金股──持有1%的關鍵股權,掌握董事會席位與決策權,疊加在151萬個企業布建黨組,確保公司經營方針符合國家政策。不僅如此,中共還推行「鏈長制」,企圖將民營企業整合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當中。

肆、結論

民營企業貢獻5成稅收、6成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7成技術創新成果與8成城鎮就業;其對中國大陸經濟至關重要。惟成長趨緩疊加政治緊縮,重創民營企業發展。準此,自2023年7月以降,中國大陸連續頒布12項挺民企政策,並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希冀扭轉「國進民退」的印象。

近期若干民營企業表現或有好轉跡象,含括應收帳款、進口、工業增加值、新增家數、債券淨融資、利潤與虧損;這很可能受惠於挺民企政策,但亦摻雜基期因素,故政策成效仍待持續觀察。問題是,礙於措施新意有限、脫虛向實、共同富裕,以及青睞軍工企業,故推測政策成效恐短多長空。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