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兩岸經貿網

:::

中國大陸實施減碳政策對臺商的影響與因應

  • 資料發布日期:112-02-16
  • 最後更新日期:112-07-03
中國大陸碳排放納入環評試點
文/袁明仁
(海基會臺商財經法律顧問;華信統領企業管理諮詢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中國大陸實施減碳政策,對臺商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三項:一是碳排放納入環評,二是碳排放披露依《企業環境資訊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實施,三是2022年4月1日起新建建築應安裝太陽能系統,且使用壽命應高於15年,按《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範》要求執行。在碳交易市場方面,2021年7月,中國大陸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已正式實施,目前實施範圍僅針對電力行業等,短期內對臺商影響較小,但目前已針對十大行業逐步列入強制碳排放交易,特别是石化業、化工業與臺商關聯性大。2022年中國大陸重啟推動全國統一自願減排交易市場(CCER)建設,長期來看,對臺商既是威脅也是機會。
    臺商面臨的不僅是中國大陸內部的政策法令壓力,還有來自2023年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碳關稅)及美國SEC要求,更多的是來自客戶的壓力。例如:臺商已面臨歐洲客戶「碳減排計畫」的信函,國外客戶「希望合作夥伴,可以響應2030減碳的目標,亦即在2030年前,範疇一和範疇二應減少50%,範疇三減少15%,並要求提供2030年的減排目標。」因此,建議臺商應加速完成「碳盤查」及相關ISO認證,例如:溫室氣體盤查與查/確證(ISO 14064-1:2018)。
 
一、中國大陸實施減碳政策對臺商的六大影響
(一) 目前看來,風力、太陽能、氫能、新能源汽車、電力、工業、交通、建築等8個行業影響較大。前4個行業屬於低碳或者零碳能源,政策扶持發展的行業;後4個行業屬於高碳排放量,被限制碳排放的行業。
(二) 減少碳排放是大勢所趨,對於「碳排放大戶」的企業,會增加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主要指:一是減碳不達標的企業需要購買配額,成本支出會隨之增加;二是需要改善生產流程、更新生產設備或是採購價格更高的環保型生產原料等產生的成本。隱性成本主要指:一是企業因參與「碳交易」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如放棄生產部分碳排放較高但能給企業帶來更高利潤的產品;二是在全國統一碳市場的情況下,碳價的波動會使企業面臨較大的成本風險。此外,「碳交易」的施行還會使一批能耗高、效益低的中小企業被市場淘汰。
(三) 當前以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為目的碳關稅,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壁壘。中國大陸建立統一碳市場,可以避免其他國家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產品再徵碳關稅,從而消除雙重徵稅問題,規避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摩擦中受損的風險。
(四) 減碳將對企業供應鏈合作產生重大影響。紡織、電子、電器、製藥、汽車行業、石化、鋼鐵和電力等行業中,不少企業積極推動供應鏈碳減排。許多企業已將供應商碳減排納入企業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核算及披露範圍3(即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如施耐德電氣將在2025年前,幫助1,000家戰略供應商實現營運層面的碳排放量減半,這1,000家供應商約占施耐德電氣供應鏈碳排放量的70%,其中包括近200家中國大陸供應商。
(五) 減碳已成為品牌企業選擇供應商的門檻、條件之一。品牌企業推動供應商自主設定中長期碳減排目標的數量日益增多。
(六) 蘋果公司計畫2030年整個供應鏈實現碳中和,臺廠蘋果供應鏈一般都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例如:臺積電。但兩者目標相差20年,如果臺廠蘋果供應鏈的減排行動不能符合蘋果要求,屆時可能對接單不利。臺廠蘋果供應鏈應掌握蘋果的10年氣候路線圖,內容包括:低碳設計、能源效率、可再生電力、直接減排和碳清除五大措施,並積極提出具體因應措施。
 
二、碳排放影響評價正式納入環評體系對臺商的影響及因應
2021年5月,中國大陸將碳排放影響評價正式納入環評體系。2021年7月,河北、吉林、浙江、山東、廣東、重慶、陝西等地正式納入環評試點,針對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展開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各省試點的行業各不相同,例如:河北省是鋼鐵,廣東省是石化,陝西省是煤化工,吉林省是電力、化工行業,山東省是鋼鐵、化工,浙江省和重慶市則對全部6個行業都進行試點。
有關碳評內容包括:能源活動排放,調入電力和熱力排放,生產過程排放三個角度,規劃和建設項目碳排放情況分析,碳排放現狀調查和預測評價,碳減排潛力分析,評價因數: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7個因數。
碳排放納入環評的評價過程分成以下6個步驟:1.調查分析企業產品產量、能源種;2.調查分析企業淨調入電力和熱力量;3.調查分析企業涉及碳排放的生產環節以及原輔料用量;4.調查分析園區產值與用地規模;5.調查企業能源結構及各種能源消費量;6.從產業結構、用能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降低能損,改進工藝,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碳排放影響評價正式納入環評體系對臺商的影響有三:一是增加企業設廠的前期建廠週期,二是增加企業核算碳排放的成本,三是增加產業准入的障礙。
上述試點城市幾乎涵蓋臺商密集投資地區,臺商必須超前部署有關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評的影響,並審慎因應。
 
三、中國大陸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運作與市場潛力
(一) 中國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架構的組成
2021年正式運作的碳交易系統是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平臺,採取「雙城」模式:即上海負責交易系統建設,湖北武漢負責登記結算系統建設。全國註冊登記系統落戶湖北,將彙聚大量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帶動湖北綠色金融業和低碳產業快速發展,有利於湖北建設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重點排放單位及其他交易主體通過交易用戶端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二) 中國大陸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運行
碳排放交易市場,是指將碳排放的權利作為一種資產標的,來進行公開交易的市場。也就是說,碳交易的核心是將環境「成本化」,藉助市場力量將環境轉化為一種有償使用的生產要素,將碳排放權這種有價值的資產作為商品在市場上交易。
至於碳市場的運行機制,首先,政府確定整體減排目標,採取配額制度,先在一級市場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給納入交易體系的企業,企業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交易這些碳排放權。
其次,受到經濟激勵、減排成本相對較低的企業會率先進行減排,並將多餘的碳排放權賣給減排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並獲取額外收益。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則通過購買碳排放權來降低碳排放達標成本。
(三) 中國大陸碳市場的潛力
目前中國大陸全國共有8個試點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截至2020年11月,各試點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約為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成交額近100億元人民幣。
基於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諮詢公司共同發佈的《2020中國碳價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目前碳排放總量超過100億噸/年,以2025年納入碳交易市場比重30%-40%測算,未來中國大陸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在30億噸以上,與歐盟總排放量水準相當。
碳價存在很大的上漲空間。《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預測,到2030年,中國大陸的平均碳價將從2020年的人民幣49元人民幣/噸二氧化碳當量上升到93元人民幣,到本世紀中葉將超過167元人民幣。
 
四、 臺商企業因應碳排放政策建議採取的因應措施
(一) 在中國大陸「雙碳」目標下,臺商應積極進行「低碳」轉型,以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攜手上下游及合作夥伴共同探索及推動價值鏈減碳。並且探索將可持續發展融入生產銷售和商業模式,積極推動減碳目標的達成。
(二) 廠區持續擴建太陽能光電系統,以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三) 臺商應順應國際節能減排的潮流,掌握兩岸及國際最新減碳政策及法規的頒佈及實施。
(四) 臺商可以瞄準「金山銀山」,在中國大陸造林拼碳權,造林事業除了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未來如果要計算碳權或進行碳交易,這是相當可觀的資產,可能會有豐厚的碳權收益。
(五) CCER作為碳市場交易的一塊重要的拼圖,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大陸CCER重啟代表著一個巨大市場即將到來,臺商可以把握此一綠色商機。
(六) 針對法令強制披露要求的,企業可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譬如先從定性披露開始,再到定量披露,定量資料可以先從範疇一和範疇二開始,條件具備時再延展至範疇三。
(七) 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趨勢,企業趕不上法規要求或無法符合客戶要求,可能會被淘汰。建議臺商參考目前國內外使用最廣泛的碳盤查標準《溫室氣體議定書企業準則》(GHG Protocol)和ISO-14064溫室氣體核證標準進行碳盤查。碳盤查的主要步驟,概括為五個字:邊、源、量、報、查。即確定碳盤查邊界、鑒別排放源、量化碳排放、GHG清單的編制、內部盤查及外部核查。
(八) 臺商應掌握綠色消費政策的商機及綠色節能減碳的商機,例如:綠色生活方式的商機、綠色產品消費的商機、綠色辦公的商機、綠色採購的商機;可再生能源的商機、清潔能源的商機、綠色低碳發展的商機。
(九) 臺商應朝綠色經濟及綠色智造轉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例如:臺達電子在2021年宣佈加入RE100國際倡議,承諾在2030年達成100%使用可再生電力並實現「碳中和」。
(十) 零碳轉型是品牌升級的關鍵,目前已經有客戶購買工具機,要求附上設備的「節能減碳」證明。淨零碳排會改變全世界的商業行為,客戶採購不再只看價格,還要看能否符合節能減碳。企業現在推動ESG是競爭力,未來推動是生存力,因此,企業應找到合適的減碳路徑圖,堅持走下去。淨零碳排,企業應該考慮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要如何做」。
 

熱門推薦

配合大陸委員會提出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替代方案 移民署:網站專區已公布申請書,自4月21日起受理【焦點新訊】

「第32屆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拜會海基會【最新活動】

好文轉載|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情勢觀察【精選文章】

黑糖飄香的風城長照據點 王翎鳳在臺紮根發揮量能【深度專訪】

中國大陸國家安全法律法規簡介及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講座輯要】

簡析中國大陸邊境控制制度及因應之道【臺商財經法律顧問專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