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商企業本質是以營利為目的,組織型態可以是公司法人組織,也可以是獨資或合夥企業組織。企業為了營利,除了要先投入資本、勞動外,如果是生產型的企業,還要取得土地興建廠房生產產品。當企業具備這些條件後,要開始經營企業獲利,就需要面對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要素概念
歐美市場營銷及生產管理要素的變異性對臺商之影響
中國大陸科技產品市場的變異性對臺商之影響
臺商如何因應
二、 選擇第三地加工基地
企業管理要素的變異性對臺商之影響與因應
- 資料發布日期:113-12-06
- 最後更新日期:113-12-06
文/林永法(海基會臺商財經法律顧問、三泰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臺商企業本質是以營利為目的,組織型態可以是公司法人組織,也可以是獨資或合夥企業組織。企業為了營利,除了要先投入資本、勞動外,如果是生產型的企業,還要取得土地興建廠房生產產品。當企業具備這些條件後,要開始經營企業獲利,就需要面對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要素概念
企業管理具五大要素,即營銷管理、產品生產管理、人資管理、研發管理、財務管理。
首先,與企業資金面相關聯的最重要要素就是營銷管理。因為有行銷以及銷售行為,才能創造主動的收入,增加企業的獲利,並增加企業的累積資本。如果企業只有利用投入的資金存放銀行產生利息的被動收入,則在低利率時代,企業無法獲利,將無法增加企業的累積資本。因此,企業的營銷構面,影響企業的持續生存甚钜,也是臺商企業是否有存續價值的主要評估要素。
其次,企業的財務管理能力涉及企業的資金調度以及運用效益管理,如果財務管理能力不佳,當商機來臨時,可能因為財務調度問題而無法搭上車,喪失先機,而在景氣循環低迷時,又可能因為財務周轉不靈而產生財務危機,甚至因此關門。因此,臺商企業的營銷管理能力以及財務管理能力,可以說是企業管理的生命線,在面對外在環境競爭激烈或競爭環境劇變時,擔任著企業生存的主要樑柱,不可輕忽。
此外,生產管理涉及企業販售商品的來源,有可能是自產自銷,也可能是外購銷售或代理銷售,其管理重點主要是商品的品質確保以及可以保持足夠獲利空間的取得成本。因此,從生產管理的觀念,如何維持產品的品質以及如何降低成本以保持獲利空間,成為主要的關注焦點,目的是從成本降低面的管理來增加企業的獲利。
研發管理重點在於,在企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可能導致既有產品的競爭力不足,面臨削價競爭或紅海競爭環境,有必要開發新產品、新技術以及新價值的創造,以突圍競爭市場。因此,研發管理在企業產品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就顯得特別重要。
無論上述營銷管理、生產管理、研發管理還是財務管理,都需要有員工來執行操作。企業面對來自各地各種領域的員工,如何設計合宜的人資管理模式,以發揮員工的積極性以及生產力,也是影響企業是否獲利的關鍵,因此,人資管理也是重要的管理要素。
這五種企業管理的要素,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管理價值鏈,缺一不可。這些企業要素資源,經過合理化、標準化操作後,可以利用IT加以整合成電腦化管理(ERP),甚至進階到智慧化(AI)操作。然而如果外在環境造成對於這些企業管理要素的衝擊,尤其是產銷管理要素的變異性,影響臺商的獲利能力以及續航力甚钜,造成臺商長期經營的不確定性,則應加以關注應對。
歐美市場營銷及生產管理要素的變異性對臺商之影響
臺商的營銷環境,除中國大陸市場外,主要與美國市場及歐洲市場息息相關。國際經貿情勢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前,供應鏈全球化是工商業界的主流思維。因此發展成為:臺商以海外第三地公司接受歐美下單,外發給在中國大陸投資設立之工廠生產,並直接由中國大陸工廠交船運送給歐、美客戶完成交易循環。因此,中國大陸可以說是重要的加工中間市場,合力完成歐美客戶的訂單,共同賺取加工利益。
自美中開始貿易戰以來,在主要市場開始採取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在地化生產策略,臺商以多元供應鏈的佈局大舉前往東南亞及印度投資,有些甚至前往美加墨經濟圈設廠投資,陸續取代中國大陸成為新的加工基地,因此產生營銷管理的變異性與生產管理的變異性。
歐美訂單有些陸續轉換成臺灣接單、第三國生產基地(東協)製造交貨的新三角貿易循環,甚至是採臺灣接單及製造交貨的新模式,半導體產業甚至有被要求在歐美在地設廠的壓力。對於中大型臺商或上市櫃公司而言,本身資源較多,早有對策布局。對於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卻是吃力而又不得不面對的選項,否則僅能選擇等待與退場,因而衍生出其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如何定位或善後問題,甚至如果策略改為外轉內,又要面對中國大陸市場內捲競爭問題,可以說是內外交逼,對臺商是一大考驗。
中國大陸科技產品市場的變異性對臺商之影響
由於地緣政治紛擾,以及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科技輸出管制,中國大陸政府為解決海外關鍵零組件的限制,且考量自身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國資委2022年9月底下發《79號文》,對於信創產業發展要求三個替換:
一、 全面替換央企信創:指OA、門戶、電郵、紀檢、黨建、檔案管理的系統;
二、 應替就替:指戰略決策、ERP、風控管理、CRM經營管理系統;
三、 能替就替:指生產製造與研發系統。
所謂信創產業,即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包括基礎設施(晶片、記憶體、整機-伺服器/PC等)、基礎軟體(作業系統、仲介軟體、資料庫、雲計算等)、應用軟體(ERP、CRM、OA、辦公軟體、MES等)、資訊安全(包括安全硬體、安全軟體和安全服務等)等四部分。應用場景則包括黨政、金融、電信、石油、電力、交通、航空航太、醫院和教育等各個領域。最終要求2027年底前,實現所有中央企業的資訊化系統安可信創替代。
《華爾街日報》稱,「79號檔」的目標是替換提供日常運營的外國軟體,從基本辦公工具到供應鏈管理都包括在內。這也是中國大陸設法實現自給自足的其中一個領域,包括從穀物到半導體等產品,中國大陸都在力求降低對西方的依賴、努力實現自給自足。因此,中國大陸科技產品市場產生變異性(去美化及自主化),對於臺商要進入中國大陸的科技資訊供應鏈體系,產生影響。
臺商如何因應
一、 是否選擇繼續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判斷
大陸臺商經營的產業,如果是屬於高科技業或屬於AI相關產業,符合中國大陸當前政策的鼓勵類產業,比較有機會在中國大陸的持續發展。
因為高科技產業須注意遵守臺灣、歐美的科技管制規定,也會受到中國大陸2022年《79號文》去美化政策的影響,因此需要謹慎以對。如果臺商經營的產業屬於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產業,容易產生削價競爭,或三高一低的產業、汙染性產業,則可能需要審慎評估繼續在中國大陸發展的挑戰性。
此外,如選擇繼續在中國大陸發展,應掌握適用中國大陸公布的產業政策性措施,並注意其自2020年起一連串修正公布的各項法律,其中包括《外商投資法》(2020年)、《公司法》(2023年修訂)、《網路安全法》(2017年,以及2022年2月15日發布施行《網絡安全審查辦法》)、《數據安全法》(2021年)、《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2022年)、《個人信息保護法》(2021年)、《反間諜法》(2023年)等攸關企業管理之法遵規定,以避免誤觸法律風險。
二、 選擇第三地加工基地
臺商如果選擇在第三地建立第二加工基地,以避開歐美貿易的變異性帶來的影響,在中大型企業或上市櫃公司而言,資源比較充足,中小企業則有資源的侷限性,除了自身能力條件的評估以外,在企業經營要素的評估尚有二方面須注意。一是從成本與效益評估,是否能取代中國大陸加工基地;二是不同投資地國家的投資環境與外派幹部與當地員工管理適應問題。
臺商雖然選擇在第三地設立加工基地,然而如果在中國大陸已經有良好的供應鏈基礎,第三地加工基地仍可能選擇從中國大陸進口原物料或機器設備,如需要比較高規的機器設備或原物料,也可從臺灣進口,綜合運用資源,以利於產生企業的綜效。當然臺商選擇回臺投資,如果符合臺灣產業發展的需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